正文

村莊 第一章 11

尋路中國 作者:海斯勒(Hessler, Peter)


一天早晨,我沿著那條小路徒步行走,看見馬玉發(fā)正在給他的驢子喂水。當(dāng)時正是二月份,他穿得十分嚴(yán)實,借以御寒。他穿著黃色棉褲,一件綴滿補丁的軍用外套,以及經(jīng)過反復(fù)納線的棉布鞋。那身舊軍服給人一種逃亡者的印象——一個在叢林里躲藏了幾十年的士兵,懵然不知戰(zhàn)爭早已結(jié)束。可他的五官卻長得非常標(biāo)致,有兩道又濃又黑的眉毛,只是跟當(dāng)?shù)爻霎a(chǎn)的核桃一樣起了皺紋。他告訴我,他已經(jīng)七十多歲了。于是,我問他是哪一年出生的。

“那啥誰知道?”他鼻子里哼哼著說道。

他請我進(jìn)屋去喝一杯茶,于是,我們穿過了馬家地界上的那些廢墟。他指給我看那兩處石頭砌成的基腳,上面長滿了小灌木。“這里原來住的人都姓馬,那邊住的人都姓趙,”他說,“十年前就搬走了。”我們又走過一棟早已變成廢墟的房子。“住在這兒的人也姓馬,是我的叔叔。”馬玉發(fā)哥哥家的房子依然挺立著,不過里面住的人也早已搬到了懷柔。大門旁邊,放著一具手工做成的棺材。“他死了,就用這個來安葬。”馬玉發(fā)說。

馬玉發(fā)住的土墻房子只有兩個房間,里面沒有電話,也沒有電冰箱。他跟我說,每一天,每一餐,他吃的都是玉米粥,還有面餅。“人年輕的時候要吃肉,老了就不用吃肉了。”他說。翻過山口,走上六公里的山路,就是海字口,那是離這里最近的商店。他上次趕著驢子去那兒是在十二月份,也就是兩個多月前,他打算四月份再去一次。他需要的東西不多: 一年也就去那么幾次,買點玉米和面粉,秋天的時候趕去把核桃賣掉。除了出這幾次門,他跟任何人都沒有來往。他一年的收入也就一千六七百塊錢。嚴(yán)格地說,他算是個北京居民——跟中國眾多的城市一樣,首都的轄區(qū)邊界也一直延伸到了農(nóng)村地區(qū)。在沒有遇到馬玉發(fā)之前,我從來沒有想象過,在一千三百萬人口的大城市里,竟然還有人過著這么孤苦伶仃的日子。

我們坐在炕上,喝著茶,他也講起了他的過去。他還記得1949年共產(chǎn)黨所取得的勝利,不過他說,那對他的生活影響不大。“我們實在是太窮了,勝不勝利跟我一點關(guān)系都沒有。”他說。他沒有上過一天學(xué),也不識字。他一直沒有結(jié)婚。“沒有人愿意嫁給生活在這個地方的人。”他說。他有一部收音機,一臺電視機,還有一副不值幾個錢的碟形天線。不過,他肯定沒怎么看新聞。我問他,誰是中國最大的官兒,他想了想。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