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名人推薦

北京遙望香巴拉 作者:宋曉俐


宋曉俐第一次嘗試長篇小說就讓我眼前一亮。她的文字功底扎實、文筆細膩流暢,多年媒體工作的經(jīng)驗讓她能把觀察到的東西完美地呈現(xiàn)到文字中?!侗本┻b望香巴拉》里西藏部分的內(nèi)容,她用不一樣的筆墨勾勒出一個不一樣的西藏,關(guān)于西藏的愛情、關(guān)于西藏的風景,讓人生出許多對西藏的向往。

——《莽原》雜志副主編、著有《饒舌的啞巴》、《遺忘》等著名小說作者 李洱

《北京遙望香巴拉》一書寫出了都市年輕一代執(zhí)著愛情、卻又缺乏心靈歸屬感的矛盾與糾結(jié),尤其是加入了時下最熱的西藏文化,值得我們坐下來細細品讀。

——電影圖書點評社區(qū)毒藥董事長 侯小強

歸屬感和安全感漸漸成為這個時代越來越稀有的東西,三個年輕女孩兒在宋曉俐的文字里翻山越嶺,從北京輾轉(zhuǎn)到西藏,苦苦尋愛,各自找到不同歸宿,結(jié)局雖不是皆大歡喜卻耐人尋味。推薦《北京遙望香巴拉》一書,愿人世間每一個心靈,都溫暖、歡喜。

——著名評論家、文化名人 石述思

《北京遙望香巴拉》這是一首關(guān)乎北京和西藏兩地文化互相吸引、互相接納的情詩。美麗的香巴拉以開放與包容的姿態(tài)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前來尋夢,兩地文化在歷史的風雨中始終攜手相牽。這種悲壯而神圣的靈魂救贖,是一個漢家女子用整個生命與心靈融入藏地文化的最深刻、最震撼人心的形式。藏地人們堅信天葬后的靈魂將世世輪回,《北京遙望香巴拉》中,作者宋曉俐為主人公卓瑪新生的女兒取名“初一”,代表著懷念,代表著輪回?!侗本┻b望香巴拉》這首綿長的情詩對漢藏兩地眾生世代平安喜樂、兩地靈魂永遠溫柔相依的最深情的祝愿與期許。

——當代著名詩人 舒子原

在《北京遙望香巴拉》里,宋曉俐從大環(huán)境開始交待,不動聲色地將西藏的自然風貌和風土人情植入文中,用她獨特的方式闡釋了她對這個民族的認識、文化的理解,以及對這片高原上的人們的樂觀、向上、自由的生活狀態(tài)的一種表達。我沒有去過拉薩,卻在宋曉俐的文字里清楚地感受到了這片熱土歷史的厚度、城市的寬度以及老百姓心靈的溫度。通篇小說中,看似一個又一個普通的故事,實則每一個都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這些故事其實是用另外一種方式告訴我們,在西藏,人們?nèi)绾慰创屠斫廨喕?、因果、福報和布施?/p>

——電影圖書點評社區(qū)毒藥副總編輯 文良成

1375年前,文成公主自長安歷經(jīng)艱難險阻長途跋涉到拉薩,松贊干布為她修筑的布達拉宮,歷經(jīng)風雨與滄桑依然見證著這場跨越漢藏兩地文化的千古之戀。北京到拉薩,相距3731公里,重重山林、云水茫茫,宋曉俐的《北京遙望香巴拉》帶著歷史前世的記憶緩緩向我們走來,沿著通往香巴拉的天路一路向西,在雪域高原上吟詠著一首最綿長最動人的情詩,這首詩不僅關(guān)乎當代兩地青年對愛的苦苦追尋,更關(guān)乎漢藏兩地文化在當下的遙望相守與碰撞融合。

——北京電視臺財經(jīng)頻道著名主持人 張泓

北京的北漂有千萬個,北京的活法有千萬類,如同北京的愛情有千萬種。后海、二環(huán)路、CBD見證了70后女人從走出大學(xué)校門到華發(fā)漸生的近20年漫長時光。王初一、卓瑪和月兒也許只是我們中間普普通通的女子,但在北京,亦天堂亦地獄的城市,我們的的確確共同經(jīng)歷了那樣的愛恨情仇,那樣殘酷而美麗的青春。在北京,有了工作、家庭、房子,戶口,肉身終于可以棲息的時候,靈魂依然無處安放。佛說,遇見誰,發(fā)生什么,經(jīng)歷什么,都是命中注定,因為因果延續(xù)三世。初一對拉薩的迷戀,卓瑪與漢族男孩的邂逅,月兒與老潘的愛戀,乃至海峰與下屬的糾纏,終究歸于一個“緣”字。是的,紅塵中的一切一切,皆系前世今生的苦苦輪回,人注定無法逃離。

——北京市政法網(wǎng)編輯部主任 王玲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