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西奈山上的神諭

摩西!摩西! 作者:沈恒


埃及及其屬邦發(fā)生的一系列動蕩倒是還沒有來得及跨過幾百公里的沙漠,影響到葉忒羅和摩西一家的平靜生活。摩西——這位白發(fā)蒼蒼的老人已經(jīng)不是以天下興亡為己任,意氣風發(fā)的青年才俊了。大漠、羊群、綠洲……成為他生活的中心,遙遠尼羅河兩岸生活的那些人,已經(jīng)漸漸淡出他的腦海。

摩西和他的羊群涉足的地方,曠野和綠洲自然不可少,其中有一個地方格外引人關(guān)注——和烈山(就是西奈山)。和烈山坐落在西奈半島南端,有三個頂峰,最高主峰海拔大約2600米,最低的一座山峰也差不多有2000米。在西奈半島上,和烈山顯得格外醒目突兀,是埃及、西亞古代民族眼中共同認可的一座圣山。一些試圖把中國上古時期的傳說與西亞、非洲遠古歷史接軌的學者甚至認為,這座西奈山就是《山海經(jīng)》中所描繪的遠古圣山——“昆侖山”。也有學者認為昆侖山實際上是東非的乞力馬扎羅山。

西奈山是一座神奇的山,這一點在摩西時代毫無疑問,因為一個神奇事件就要在這座山上發(fā)生了,并由此決定摩西本人以及整個以色列民族的命運。

根據(jù)《圣經(jīng)》記載:當游牧的摩西將羊群轉(zhuǎn)場到和烈山(就是西奈山)的時候,上帝向他顯現(xiàn)了!摩西在此接受了上帝的命令,讓他回埃及去,把以色列百姓接出來,回到迦南——他們祖先生活的故鄉(xiāng)。

考慮到這件事情有相當?shù)碾y度,至少對當事人而言是如此,摩西猶豫了,他懷疑自己的能力是否可以勝任。

人生往往就是這么不可思議。摩西當年志得意滿、希望大展宏圖、為民族做點什么的時候,命運偏偏把他拋向荒涼的曠野。而如今,當他如同一只倦飛的鳥兒,希望棲息在遙遠的沙漠綠洲終老一生的時候,上帝卻重新呼喚起他沉睡的雄心壯志。

摩西在曠野中的40年似乎白白虛度了,直到成為一個須發(fā)皆白、銳氣全消的老頭兒,上帝才把拯救以色列人的重擔放在他的肩膀上。

然而,從客觀上來說,摩西在曠野中游牧的40年非但不是浪費,反倒似乎是冥冥之中一項偉大計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作為生長在埃及宮廷中的王子,摩西雖然接受了系統(tǒng)的知識、武藝甚至軍事技能的學習和訓練,但他的實際經(jīng)驗少之又少;另外,凡是從小錦衣玉食、高高在上的人物,身上往往多少帶有一股驕慢之氣,不管這個人多么善良和正直,這股驕慢之氣遲早會把一個志向遠大的青年變成高傲無知的傻瓜。只有經(jīng)過長時間平民化艱難生活的摔打與磨練,心懷遠大的人才能回歸平和,從好高騖遠轉(zhuǎn)換為腳踏實地,才能在謙遜之中找回智慧——這也許正是摩西多年曠野生活中最大的收獲。

以色列人如果真的想從埃及回歸迦南,必然需要一位熟悉道路尤其是水源所在的領(lǐng)袖帶領(lǐng)。這個人不大可能產(chǎn)生于埃及本土,在埃及生活了幾百年的希伯來奴隸們雖然被視作異族,但卻未曾返回過故鄉(xiāng)。即使少數(shù)人偶爾踏上迦南的土地,也不可能對沿途的地理狀況、水源分布、風土人情等有細致的了解——采集這些信息絕對不應該是膚淺的,而應當是深刻全面的。

這個把以色列人引出埃及、跨越曠野的人必須是一個以色列人,胸懷要遠大、視野要寬闊、意志要堅定,而且還必須擁有高度的民族責任感……

如今,唯一滿足這多項要求的只有一個人——摩西。他不但會是獨一無二的好向?qū)?,更有能力成為以色列人的好領(lǐng)袖。

現(xiàn)在,只剩下一個最關(guān)鍵的部分:他是否愿意接受上帝的安排,回到埃及去做那些苦難同胞的領(lǐng)袖。

這不只是個能力問題,更是個信心問題。讓老邁的摩西回到險象環(huán)生的埃及,并對不可一世的埃及法老提出公然的挑戰(zhàn),任務是否過于艱巨了呢?

信心和民族責任感終于戰(zhàn)勝了怯懦,摩西接受了上帝交給他的任務,重新跨越沙漠,走向尼羅河邊那片令他又愛又恨的土地。

不管是人為也好、神諭也罷——摩西要回埃及帶領(lǐng)人民出來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