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別為自己的利益控制孩子的未來(1)

喚醒半睡的自己 作者:吳文君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養(yǎng)兒防老是父母對孩子的期待,也是孩子要承擔的使命。父母在孩子小時候心甘情愿地為孩子付出,年紀大了身體弱了,就心安理得地享受孩子對自己的照顧。一家?guī)状檬莻鹘y(tǒng)中國家庭和美的象征,也是很多父母的夢想??墒钱斘覀儚娜诵越嵌壬钊胙芯亢吞接憰r會發(fā)現(xiàn),這種思想文化的背后是父母放棄自己老年時期的成長責任,依賴和托付于兒女,向孩子索要愛的回報的現(xiàn)實。

從出生到死亡,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責任和課題,需要每個生命獨自去面對和完成。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耄耋及離開世界前的體驗,都是每個生命要獨立面對和經歷的。年輕力壯時的承擔和付出,年老體衰時的放手接納與包容,孤獨疾病的體驗等,都需要我們去面對?!梆B(yǎng)兒防老”這句話是年老體弱的父母不愿意面對自己的課題,而把生活的權利和未來的幸福全部交給自己的兒女,由他們操縱和安排自己的生活的體現(xiàn)。

正值中壯年的兒女,上要照顧老人,下要照顧孩子,還要顧及自己的事業(yè),往往疲于奔命。但孝順的傳統(tǒng)讓孩子不敢怠慢,不得不把父母擺在最前面。為了父母選擇離婚,為了父母放棄工作的大有人在。他們以為替父母安排一個幸福的晚年是自己的責任。與此同時,放棄自己生命選擇權利的父母,似乎變成了無能為力的孩子,完全把自己的命運交給兒女安排。

這其中會有很多不順、不滿,往往會沖突和矛盾不斷。因為兒女在替父母安排的過程中,實際上在不知不覺中做了父母的父母。兒女對父母像對待小孩子,父母若順從兒女的安排,則皆大歡喜;父母若不聽指揮,兒女則會憤怒、激動甚至指責,而事后又會自責和后悔。

孩子和老年父母之間的矛盾屢見不鮮。老年父母要獨立擔當起照顧自己晚年生活的重任,要為自己的晚年提前做些安排,提前了解要有怎樣的信念,怎樣的能力,怎樣的行為方式才可以讓自己安度晚年。做到這些,也許“養(yǎng)兒防老”的信念就可以放下;也許頭腦中衰老病弱的凄慘可以變成自我保健、健康度晚年的景象。真正的改變是自我信念的改變,是“我可以照顧自己的人生。孩子是我生命的延續(xù),只要孩子過得比我好,就是對我最好的回報,我不需要他未來照顧我”。

有個孩子高中時獲得了全額獎學金,要到國外去讀書。親戚朋友每天給他洗腦,告訴他:“你學成之后一定要回國,好好報答你的父母。你父母就你一個孩子,他們老了要靠你,給他們養(yǎng)老比什么都重要。”本來是意氣風發(fā)、躊躇滿志、憧憬未來的孩子,被親友們輪番轟炸得不知所措。他不明白認真學習,學成之后到底是要實現(xiàn)他自己的夢想,還是回到家來守著兩個年邁的老人。

這份困惑,讓孩子迷失了自己。造成他困惑的就是支撐一代代中國人的“養(yǎng)兒防老”的信念。中國的老人們在年邁時,總會過分擔心自己衰老后的無助和無從依靠。凄慘的晚年景象不斷刺激他們的神經,于是老無所依的恐懼就變成了對兒女一次次的熏陶,一次次耳提面命的提醒。直到感覺抓住了孩子,未來有了依靠,他們才會罷休。

老人們許多年來辛勤培育孩子,似乎就是為了讓自己老時能有兒女的陪伴。雖然大家都期望孩子可以上好學校去好地方工作,可當孩子要遠離自己時,父母卻不開心。沒有離開的孩子,因為守在父母身邊,常常會啃老,所以親子之間就變成了緊密得誰也離不開誰的連接。父母與孩子緊緊地連在一起,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今天我為你付出,明天你為我付出,似乎理所當然,可是其中因角色和身份不清帶來的沖突卻比比皆是。

站在家族系統(tǒng)的角度可以看到,生命長河中上一代比下一代先來,上一代比下一代更有能力照顧自己。不管年輕還是衰老,每個人都要去面對自己一生的征程,而下一代把生命傳下去是對給予自己生命的上一代最好的報答。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