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熹文
我在去過北京之前,就已經(jīng)愛上那座城。
那些從北京車站帶回烤鴨,一身體面裝束的大人走進我家里,一邊喝著酒一邊講著北京的好,離開前也不忘摸著我的頭:“你要好好學習,長大后去北京上大學,那可是個好城市,有那么——那么——那么高的樓!”他們的笑聲爽朗,殊不知我已經(jīng)在心底為自己默念出一個去北京的夢想。
我十幾年前隨夏令營到達北京站時,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踏在結(jié)實的首都土地上。我迫不及待地給媽打了電話,握著話筒興奮地和她大嚷著:“媽媽,北京的天都是比我們熱的!”我這個第一次坐上空調(diào)火車去遠方的小妞并不知,這并不是對北京如實寫照。
那十幾天我在北京的古跡中穿梭,更加確信了它的好。我住在首都某個大學的宿舍里,看見背著書包的十八歲姑娘,穿一條潔白的裙子,帶著青春走在夏日的風里。我也看見那食堂里有至少二十種菜肴,我排著隊等那勺排骨和炒雞蛋。我看見那寬闊的馬路,那川流不息的人群,那么多裝修精良的店鋪在街上連綿不絕;我看見那高鼻梁的外國人,對著電話嘰里咕嚕說我聽不懂的話……
長大后我更確信自己去北京的夢想,仿佛那里就是所有美好的集中地。高考后我不假思索在志愿里填了北京的大學,但毫無懸念地落了榜,我最終在北方一個沿海的城市里讀書,繼續(xù)用四年遙想北京的好。我以為,我總有一天,會再次站在那片結(jié)實的土地上,在那熙熙攘攘的熱鬧城市里,做一個穿著套裙的白領(lǐng)。我的高跟鞋在二十層高的寫字樓里嗒嗒地響著,就像是那走得飛快的鐘表,無時無刻不在提醒我更好生活的到來。
很遺憾畢業(yè)之后我并沒有去北京,幾次面試的失敗和失戀讓我的心情沉了底,意外得知的出國途徑是我對那時的自己唯一的拯救。然而在異國他鄉(xiāng)的出租屋里,我一個人守著不足十平方米的房間,從不看電視劇的我,就在那無數(shù)個孤獨的深夜里,流著淚看完了《北京愛情故事》,也看完了《北京青年》,那時常半飽的肚子和解不開的鄉(xiāng)愁,就這樣被電視劇中的北京喂飽了。
北京的好,仿佛所有人都知曉。大學畢業(yè)前和班里的同學討論去向,才發(fā)現(xiàn)大家竟都和我一樣,用四年熬一個去北京的機會。我們的對話常常這樣發(fā)生著——
“畢業(yè)后回家鄉(xiāng)嗎?”
“不,去北京?。。?rdquo;
那去北京的回答干脆堅決而充滿期待。我們憧憬著北京的三里屯,北京的南鑼鼓巷,北京那孕育著長發(fā)藝術(shù)家的包容性,還有那一百種隨心所欲的生活以及一秒就能把人從地下室放進二環(huán)內(nèi)的機會。我在新西蘭的圖書館里花三個小時看完了《逃離北上廣》這本書,看到有年輕人講述著自己在出租屋里啃饅頭果腹的情節(jié),可是誰也不覺得這是多么殘酷的人生。年輕人對北京有那么多的偏執(zhí),以至于北京那么好,青春就算浪費在濕冷的地下室和擠死人的地鐵上,都是值得的。
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愿以償?shù)卮钌先ケ本┑哪翘嘶疖?,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在北京的地下室里啃饅頭蘸醬也心甘情愿。畢業(yè)四年后,和班級里的同學深深淺淺地聯(lián)絡(luò)著,也間歇地聽說著那么多夢想青年的故事。我從前一直覺得,所有人都應(yīng)該去遠方,去遠方看看那里的建筑,那里的食物,那里的生活,在陌生的街頭為自己尋一場靈魂的改變。然而在之后的人生中,我漸漸地發(fā)現(xiàn),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實現(xiàn)一個“去北京”的夢想;而“去北京”,也并不是一個人實現(xiàn)夢想的必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