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溫庭筠的另一種評價則是將他提升到了一個古典文學批評最高的高度。這個最高的高度就是“風”“騷”的高度。這類觀點認為溫庭筠之所以這樣不遺余力地描寫美女的梳妝打扮,是繼承了屈原以來的香草美人傳統(tǒng)。這類觀點的代表人物是清代常州詞派的領(lǐng)軍人物張惠言,他認為《菩薩蠻》的基本寓意是“感士不遇”,“‘照花’四句”,甚至還有“《離騷》初服之意”。(《詞選》)“《離騷》初服”是什么意思呢?我們來看看屈原《離騷》的原文,這一句是這樣寫的:
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
屈原的意思是:既然往前走不但不會受到君王的信任和重用反而會遭到迫害,那我只能退回來堅持自己的初衷,繼續(xù)修養(yǎng)自己的美好的德行。
屈原在《離騷》中讓自己穿上各類香草鮮花制成的漂亮衣服,精心打扮自己,象征著自己對美好高潔品德的培養(yǎng),并且希望君王最終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高潔和美麗。所以后代的詩歌創(chuàng)作和評論就延用“香草美人”的象征意義,來表達詩人對自己美好品德才華的修養(yǎng)、對君王的忠誠。這樣一來,古典詩詞中“美女”的梳妝打扮很可能就被賦予同類的象征含義了。張惠言說溫庭筠詞有“《離騷》初服”之意,用的就是這種“香草美人”的解讀方法,他認為溫庭筠表達的是一種懷才不遇,但仍然堅守自己美好的品行和操守,期待君王重新認識自己的美麗,表達對君王堅貞不二的忠誠。
不管溫庭筠自己在創(chuàng)作時有沒有賦予作品特殊的內(nèi)涵,我覺得,我們讀者在鑒賞作品的時候,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理解它。正所謂“作者未必然,讀者何必不然”,作者的創(chuàng)作是一種主動行為,讀者的鑒賞也不完全是被動的,也可以是一種主動地再創(chuàng)造,前提是這種鑒賞行為能最大程度地發(fā)掘作品的美。因此,前面介紹的兩種解讀思路都是有道理的。當然,我個人更偏向于李冰若的這種觀點:“溫詞精麗處自足千古,不賴托庇于風、騷而始尊。”(《栩莊漫記》)即便他沒有任何香草美人的寄托,僅僅從欣賞一幅精美的“仕女圖”而言,我覺得,溫庭筠的詞也是一種可以讓人驚艷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