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我必須強調(diào)一點,當我們說柳永詞具備“骫骳從俗”的特點,并不是說柳永就是個大俗人。其實,柳永是受過正統(tǒng)的儒家教育的,他完全可以成為一個儒雅的士大夫文人,他也有這個才華成為一個文人雅士。
清代詞學家周濟說:“耆卿樂府多,故惡濫可笑者多,使能珍重下筆,則北宋高手也。”(《介存齋論詞雜著》)這個評價從精英知識分子的角度來說還算是很中肯的,它說出了柳永因為要迎合大眾的審美趣味填詞作曲,所以“惡濫可笑”的作品就多了,如果他能“珍重下筆”,那肯定就是北宋詞壇的一流高手。就連很鄙視柳永的蘇軾,也不得不承認:“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聲甘州》云:‘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此語于詩句不減唐人高處。”(宋代趙令畤《侯鯖錄》卷七引)
我們很熟悉的柳永的《雨霖鈴》,像“楊柳岸曉風殘月”這樣的句子,也是很優(yōu)美的。這說明,柳永完全具備寫雅詞的才能,但是,他卻選擇了“骫骳從俗”的路子,選擇了跟晏殊、歐陽修他們截然相反的創(chuàng)作風格,成了市井詞人的代表。我認為,他這種選擇,一半是被動的,也有一半是主動的。
先看被動的選擇。早年的柳永其實是有過和其他讀書人一樣的功名理想的。
柳永出生于官宦書香世家,因為早年應試不第,寫過一首《鶴沖天》詞,在詞中,他發(fā)牢騷說:“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并且他還真的一度很頹廢,有過一段流連煙花的經(jīng)歷。正是這段經(jīng)歷和名聲害了他,連當時的皇帝宋仁宗都聽說了他的“艷名”,所以后來他再考進士的時候,仁宗看到柳三變的名字,就御筆一揮,把他淘汰了,還輕蔑地說了一句:“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
宋仁宗這一句話決定了柳三變的命運,他只好自嘲地稱自己是“奉旨填詞柳三變”,將自己對主流的叛逆意識索性公開化了。當然,自嘲歸自嘲,進士夢還是想圓的?;实鄄幌矚g柳三變怎么辦?無奈之下,柳三變只好改名柳永,字耆卿,到景祐元年(1034)才終于考中進士。
但改了名考中進士之后,柳永的人生并沒有迎來柳暗花明的轉(zhuǎn)折。他雖然也想過要拍拍皇帝的馬屁,改變一下皇帝對自己的看法,但這回拍馬屁又拍到了馬腿上。據(jù)記載,有一年皇帝生日,正好碰到天上有老人星出現(xiàn),天降祥瑞啊,大臣們當然是爭先恐后地向皇帝道賀了。柳永也想趕上這趟車,就精心創(chuàng)作了一首《醉蓬萊》詞托人呈獻給皇上。誰想到正是這首詞又給他惹了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