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老年十忌(6)

人生十講:季羨林談人生 作者:季羨林


西方的社會倫理道德標準同中國不同,實用主義色彩極濃。一個人對社會有能力作貢獻,社會就尊重你。一旦人老珠黃,對社會沒有用了,社會就丟棄你,包括自己的子孫也照樣丟棄了你,社會輿論不以為忤。當(dāng)年我在德國哥廷根時,章士釗的夫人也同兒子住在那里,租了一家德國人的三樓居住。我去看望章伯母時,走過二樓,經(jīng)??吹揭婚g小屋關(guān)著門,門外地上擺著一碗飯,一絲熱氣也沒有。我最初認為是喂貓或喂狗用的。后來一打聽,才知道是給小屋內(nèi)臥病不起的母親準備的飯菜。同時,房東還養(yǎng)了一條大狼狗,一天要吃一斤牛肉。這種天上人間的情況無人非議,連躺在小屋內(nèi)病床上的老太太大概也會認為所有這一切都是順理成章的吧。

季羨林留學(xué)德國是就學(xué)的哥廷根大學(xué)

在這種狹隘的實用主義大潮中,西方的詩人和學(xué)者極少極少寫嘆老嗟貧的詩文。同中國比起來,簡直不成比例。

在中國,情況則大大地不同。中國知識分子一向有“學(xué)而優(yōu)則仕”的傳統(tǒng)。過去一千多年以來,仕的途徑只有一條,就是科舉。“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所有的讀書人都擁擠在這一條路上,從秀才——舉人向上爬,爬到進士參加殿試,僧多粥少,極少數(shù)極幸運者可以爬完全程,“仕宦而至將相,富貴而歸故鄉(xiāng)”,達到這個目的萬中難得一人。大家只要讀一讀《儒林外史》,便一目了然。在這樣的情況下,倘若科舉不利,老而又貧,除了嘆老嗟貧以外,實在無路可走了。古人說:“詩必窮而后工”,其中“窮”字也有科舉不利這個涵義。古代大官很少有好詩文傳世,其原因?qū)嵲谀腿藢の丁?/p>

今天,時代變了。但是“學(xué)而優(yōu)則仕”的幽靈未泯,學(xué)士、碩士、博士、院士代替了秀才、舉人、進士、狀元。骨子里并沒有大變。在當(dāng)今知識分子中,一旦有了點成就,便立即披上一頂烏紗帽,這現(xiàn)象難道還少見嗎?

今天的中國社會已能跟上世界潮流,但是,封建思想的殘余還不容忽視。我們都要加以警惕。

九忌:老想到死。好生惡死,為所有生物之本能。我們只能加以尊重,不能妄加評論。

作為萬物之靈的人,更是不能例外。俗話說:“黃泉路上無老少。”可是人一到了老年,特別是耄耋之年,離那個長滿了野百合花的地方越來越近了,此時常想到死,更是非常自然的。

季羨林在德國留學(xué)時的住所

今人如此,古人何獨不然!中國古代的文學(xué)家、思想家、騷人、墨客大都關(guān)心生死問題。根據(jù)我個人的思考,各個時代是頗不相同的。兩晉南北朝時期似乎更為關(guān)注。粗略地劃分一下,可以分為三派。第一派對死十分恐懼,而且敢于十分坦蕩地說了出來。這一派可以江淹為代表。他的《恨賦》一開頭就說:“試望平原,蔓草縈骨,拱木斂魂。人生到此,天道寧論。”最后幾句話是:“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話說得再清楚不過了。

第二派可以“竹林七賢”為代表。《世說新語·任誕等二十三》第一條就講到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和王戎“常集于竹林之中,肆意酣暢”,這是一群酒徒。其中最著名的劉伶命人荷鍬跟著他,說:“死便埋我!”對死看得十分豁達。實際上,情況正相反,他們怕死怕得發(fā)抖,聊作姿態(tài)以自欺欺人耳。其中當(dāng)然還有逃避殘酷的政治迫害的用意。

第三派可以陶淵明為代表。他的意見具見他的詩《神釋》中。詩中有這樣的話:“老少同一死,賢愚無復(fù)數(shù)。日醉或能忘,將非促齡具!立善常所欣,誰當(dāng)為此舉?甚念傷吾生,正宜委運去。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yīng)盡便須盡,無復(fù)獨多慮。”他反對酣酒麻醉自己,也反對常想到死。我認為,這是最正確的態(tài)度。最后四句詩成了我的座右銘。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