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這么長的時間過去了,她還是不曾真正走出喪母之痛。
尋常的日子里,不提還好,她也一直以為自己釋懷得很好。畢竟,她和母親都是虔誠的信徒,即使教義并非如此主張,但在她個人認知里,沉淪在悲傷里太久,似乎是不被允許的事情。
對,要開心。要趕快收起眼淚、露出微笑,讓大家知道自己過得很好。
即使,在母親病危的最后那一段時間,在信仰機構工作的她,必須前往海外支持一陣子,因而錯過陪伴。她還是安慰自己,沒關系,這是為神工作,不應該因為個人因素而暫緩。
沒想到返臺不久,母親就因病過世了。心里會不會感到遺憾?當然會。但令人心疼的是,她連這一點都不敢對自己承認。
唯獨眼淚騙不了人。在一次私人分享的場合里,潘多拉的盒子終于被打開,復雜情緒一涌而出,撲簌簌的眼淚再也止不住。是該好好哭一場了。
“我不知道自己怎么了?”她邊說邊拭淚,“事情都已經過那么多年了,而且我也可以接受母親的離開,為什么每次想到這件事,還是會忍不住一直掉眼淚?!?/p>
她不明白。但其實答案很清楚了,不是嗎?從頭到尾,她都不曾為“內心的失落”好好哀悼,反而要求自己趕快恢復正常,痛處當然一直都在。
旁人不解,為什么她不允許自己悲傷?
深談之后才了解,母親生前一直表現(xiàn)得很堅強,很少因為病情而哭泣,這一點間接影響到了她。加上在信仰機構擔任要職,她常常扮演安慰、勸勉人的角色,輪到自己碰到事情了,當然更需要“以身作則”,才能成為眾人的榜樣。
時間多少會沖淡悲傷,但遲早她都得跟那個真實脆弱的自己,直接打照面??v使,理性還是不允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