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探究行動(3)

生活即是行動 作者:吉度·克里希那穆提


只有當(dāng)行動和觀念兩者趨近時,才會有時間的存在。

對我們而言,觀念變得極其重要,而非行動,行動只是去趨近于觀念而已。有沒有可能不抱持任何觀念而行動,也因此,任何時候都不會存在這種趨近了呢?這實(shí)際上意味著,一個人必須對這個問題作深入的探究——為什么觀念會替代了行動。人們談?wù)撔袆?,正確的做法是什么呢?正確的做法并非是一種與行動相脫離的觀念,因?yàn)?,那樣行動就會變成對這種觀念的趨近,觀念依然是重要的,而非行動。因此,你要如何全然、徹底地行動,不是趨近,而是一直都全然地生活呢?這樣的人不需要觀念,不需要各種概念、準(zhǔn)則和方法。然后,時間無存,只有行動,只有當(dāng)行動和觀念兩者趨近時,才會有時間的存在。

也許這聽起來很夸張、很荒唐,但是,如果你深入探究過思想的問題,探究過觀念的問題,而且不行動你是無法生活的,那么,你就會問:“有沒有可能不持任何觀念、無需言詞,只是生活在行動中呢?”只有當(dāng)對思想的機(jī)械性有所了解時,行動才不會去趨近觀念。無疑,如果你能自己思考這些,你就會看到這是件多么了不起的事。

貝拿勒斯,拉杰哈特,第六次公開演講,1962年1月12日

《克里希那穆提作品集》,第十三卷,第44頁至45頁

如果你能全然地傾聽我所說的話,那么,就在這份傾聽里,你會發(fā)現(xiàn)有種自由……

懇請你們注意,既然你們費(fèi)盡周章來到這里,我可否建議:在傾聽我所講的內(nèi)容時,你要聽完,而不要只擷取碰巧適合你的一鱗半甲去聽,要傾聽全部,這樣你就會看到這整件事環(huán)環(huán)相扣。如果你只聽取一鱗半甲,那么你就只是擁有了一些余灰,這些余灰將會制造更多的痛苦、悲傷和混亂。

而且,傾聽本身的確是一門藝術(shù)。我們大多數(shù)人從來沒有真正地傾聽過,都是漫不經(jīng)心地在聽。我們在聽別人講話時,心卻在別處,要么,我們的心只聽取字面的意思,這種直接的反應(yīng)阻礙了我們傾聽言外之意。因此,傾聽是一門藝術(shù),而如果你能全然傾聽別人所說的話,那么在這份傾聽里,你就會發(fā)現(xiàn)有一種自由,因?yàn)?,如此地傾聽是未經(jīng)計(jì)劃、未經(jīng)謀劃的,它是真實(shí)的行動,你整顆心都在那兒,全神貫注。如果你只是傾聽而不去解釋、不去回憶某本老書上的釋義,或者把它和看過的內(nèi)容作比較,那么你就會發(fā)現(xiàn),你的頭腦已然經(jīng)歷了一次真正徹底的改變。

馬德拉斯,第四次公開演講,1956年12月23日

《克里希那穆提作品集》,第十卷,第185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