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本耶格伽德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事情:你碰到了一個復(fù)雜的問題,百思不得其解。你絞盡腦汁,思索了好久,逼著自己想出答案來。后來你投降了,走到院子里去修剪草坪,突然間靈光一閃,答案清清楚楚地擺在眼前,一片澄明。
這是怎么回事?你讓大腦放松了下來,然后莫名其妙地,它就休息好了,作好了開動馬力的準(zhǔn)備。
如果你做過仰臥推舉,你就會知道,做上10次之后,你得讓肌肉暫時休息一會兒,然后再開始做下一組。跑步選手都知道,間歇性訓(xùn)練是最有效果的鍛煉方式——先用很快的速度賣力跑上幾分鐘,然后休息幾分鐘。
奇怪的是,說到大腦的工作機制,人們還不知道該如何運用這個顯而易見的原則。我們依然認(rèn)為,當(dāng)頭腦已經(jīng)感到疲倦的時候,只要“再加把勁兒”就能解決問題。當(dāng)然了,我們的確也會讓大腦休息休息。有時我們關(guān)上電腦,看一場好電影放松一下,上床睡一覺。第二天起來,頭腦“充好了電”,能夠在接下來的12個小時之內(nèi)高效工作。
可人的頭腦不是這樣設(shè)計的,它不能一連以最高速度運轉(zhuǎn)好幾個小時。就像肌肉一樣,最好的方式就是高效率工作一段時間,然后短暫地放松一下。
首先,聚精會神地思考一陣子,然后把頭腦里的想法徹底清空,充分感受當(dāng)下和此刻,不作任何評估、分析或判斷。你是完全清醒的,但腦海里空無一物。你只需這樣休息幾秒鐘,在旁人看來,你好似陷入了沉思,可實際上剛好相反,你為頭腦叫了個“暫停”。當(dāng)思想和念頭再度回來的時候,解決辦法就明擺在眼前了。
國際暢銷書《當(dāng)下的力量》(The Power of Now)、《新世界:靈性的覺醒》(A New Earth)的作者??斯?middot;托爾(Eckhart Tolle)這樣說:“為何絕大多數(shù)科學(xué)家都不會創(chuàng)新,原因很簡單。不是因為他們不懂得思考,而是因為他們不懂得停止思考。”
直覺上,我們都知道一天里頭要讓頭腦休息幾次,而且我們多多少少是下意識這么做的,比如起身去拿瓶水,或是倒杯咖啡,跟同事閑聊幾句,吃個午飯什么的。但這種休息的次數(shù)太少、太隨機、太沒效率了。咱們來仔細(xì)算算——
次數(shù)太少:在理想情況下,一天下來,你大概需要休息50~100次,而不是5~10次。
太隨機:應(yīng)該是大腦需要休息的時候才休息,而不是被外部因素控制,比如時鐘或是同事來找你之類的。
太沒效率:絕大多數(shù)人在休息的時候依然在想事情,只不過想的不是手頭的任務(wù)罷了。如果你在休息的時候能夠完全停止思考,那效率就高了。
頭腦的疲勞感跟肌肉的不一樣。我們可以漸漸地辨認(rèn)出這種感覺,這樣一來,每當(dāng)頭腦需要放松的時候,我們就休息幾秒鐘。這樣子的話,每天有很多次,我們都能充分體會到那種思維清晰澄明的感覺,不再是只有周日下午剪草坪的時候才能享受了。
換個方法做事情4
每天有意識地讓大腦停下來,放松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