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鑒別謊言的藝術(shù)(4)

魔鬼出沒的世界 作者:卡爾·薩根


盡管如此,“霍爾丹的滿足感”仍取決于我們生存在一個什么類型的宇宙中,而且可能取決于是否存在足夠多的物質(zhì)來最終逆轉(zhuǎn)宇宙的膨脹,以及真空漲落的特性這類宇宙的秘密。那些深深渴望著死亡之后仍有生命存在的人,看來可能會獻身于宇宙學、量子力學、基本粒子物理學和超限數(shù)學。

亞歷山大的克萊門特,一位早期基督教會的教父,在他的《告誡希臘人》(寫于公元190年前后)一書中,駁斥了多神教的信仰。他的話在今天看來也許帶有點嘲諷的味道:

耳朵毫無疑問地只是用來讓成年人聽這類故事的。正如俗話所說,即使當自己的孩子哭得死去活來的時候,我們也不能總是用講神話故事的方法讓他們高興起來。

在我們這個時代,我們沒有那么嚴的規(guī)矩。因為某些我們在情感上認為有道理的原因,我們給孩子們講圣誕老人、復活節(jié)兔子和取走你牙齒的仙女(如果晚上把新拔下的牙齒放在枕頭下面,仙女就會把它取走,并留下一個錢幣)的故事。不過,我們又在他們長大成人之前糾正這些神話傳說。為什么要收回我們所說的話呢?因為孩子們要想成為一個正常的成年人,就要知道這個世界的真實面目。對于一個仍然相信真有圣誕老人的成年人,我們有充分的理由對他表示擔憂。

在教條主義的宗教中,“人們不敢坦誠相告,哪怕是面對著自己的心靈”,哲學家戴維·休謨(戴維·休謨(David Hume,1711~1776):蘇格蘭哲學家、歷史學家。在《人性論》中論述了印象和觀念之間的關(guān)系,認為人們從不可知的來源獲得印象,通過記憶和想象機制變成觀念。知識來源于經(jīng)驗,沒有任何超越經(jīng)驗的知識,知覺以外的事物不可知,從而進一步發(fā)展了懷疑論和不可知論。主要著作還有《人類理論》和《英國史》等?!g注)寫道:

對這個問題,他們懷有疑問。他們把毫無保留的宗教信仰當作優(yōu)點;他們實際上是不虔誠的,但他們通過最鄭重的聲明和最病態(tài)的偏執(zhí)來自欺欺人。

這種不虔誠性對道德具有很深的影響。正如美國革命家托馬斯·潘恩(托馬斯·潘恩(Thomas Paine,1737~1809):美國作家、政治理論家。1776年發(fā)表《常識》小冊子,號召美國人民投入獨立戰(zhàn)爭。1791年寫成《人權(quán)》一書,支持法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譯注)在《理性的時代》中所寫的:

對宗教的不虔誠,既不屬于信仰的范疇,也不屬于不信仰的范疇;它是一個人宣稱信仰他并不信的東西。精神上的不誠實在社會道德中引起的危害,如果我能如此表述的話,是難以估量的。當一個人墮落到如此地步,以至出賣他的精神節(jié)操,以至公然宣稱相信他并不信的東西時,他就可能會去干其他任何壞事。

T.H.赫胥黎的陳述是:

道德的基礎是……不去假裝相信沒有證據(jù)的東西,不去重復有關(guān)那些超出知識可能性之外的事物的無法令人理解的觀點。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