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成功的人都很努力,但成功的人往往只有一小部分。倘若你努力,但你的觀念是錯誤的,很可能離正確的方向越來越遠。所以重要的是觀念。而認識觀念、改變觀念完全是由思維方式?jīng)Q定的。
陳虻是學理工科的。他后來接受采訪的時候,有過這樣一段關于文理科的對話:
問:你今天從事的職業(yè),和大學所學的相差真的很大呀!
陳虻:很對不起我的大學老師?,F(xiàn)在甭說背那些公式,就是把公式寫出來,我都念不下來了。
問:對此,你是一種慶幸,還是一種失落?
陳虻:都談不上。我覺得人要有兩方面的能力,我們一般來說更注重一種知識的積累。而與知識相比,有一個更需要注意的,那就是思維方法,包括你接受新知識的能力,包括你判斷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它應該比知識更重要。大學四年的學習,教給了我怎樣從已知推導出未知,教給了我怎樣用一種科學、嚴謹?shù)膽B(tài)度工作。這些東西潛移默化地深入到我的血液里,無論從事什么工作,也不管處在什么職位,它都會打上烙印,無法抹去。
陳虻的大學讀書筆記,就與眾不同,他不抄結論式的名言警句,密密麻麻記下的既不是論點,也不是論據(jù),而是在論據(jù)闡述之后,論點和論點之間的過渡段。陳虻認為,盡管這些段落在文章中沒有實質(zhì)性的作用,卻是思維的轉(zhuǎn)折點。
他醉心于研究推理的邏輯,把這種思考稱為“做思想體操”。
當年哈工大的同窗摯友紀剛在悼念文章《給我的兄弟——陳虻》中說:“我們認識三十年了,除了大學里的四年是朝夕相處,以后的日子我們是幾年才見一次,還記得你說的話嗎?‘哥們,不管我們多長時間沒見面,我們總好像昨天才分開’”?!胺鲆郧澳愕膩硇牛秀弊蛱?,你昨天的字跡和今天的沒什么區(qū)別,還是那么笨拙,但是充滿了激情。你說過,你最喜歡簡單的人,我當然知道,簡單的人才值得讓你更多地付出愛?!?/p>
他至今保留著畢業(yè)時陳虻給他的留言:“生活的磨難能夠成為力量的源泉。
陳小兵 1983年7月30日”
當年同時分在航天部的一個老同學,回憶陳虻:他在與我說中央臺的同事時,是那么的豪情滿懷。而在“老航天”聚會的時候,他會選擇角上落座,他總說:讓領導先坐。陳虻對不大感興趣的“大”話題常常發(fā)呆,滿腦子就是他的節(jié)目。
20年過去了,到了2003年,陳虻有一次大發(fā)感慨,向部下談起自己的人生經(jīng)驗,他強調(diào)的其實還是要改變思維方式,換一個角度看生活:
人一生要學會經(jīng)常往回看——為什么呢?我們從小受的教育一直都是站在起點往終點看,上了小學琢磨著上個好中學,上完中學,琢磨著考個好大學,考完大學再找個好工作。價值觀都是單向的。我覺得必須再添一個往回看的坐標。
你想啊,到了你臨死的時候,什么哪個臺長、哪個領導說你了,什么哪個片子沒做好了,這些可能全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什么呢?每個人也許都不一樣,可能是你年輕時喜歡一個姑娘,你特喜歡,但一直沒追上……也可能追上了,這都沒關系,反正是特個人特情感的東西。社會化的評價標準到那個時候就不起作用了……如果我們的教育能在原來的基礎上多加這么一個坐標,我相信,很多人在看待很多事情上的價值觀就會不一樣,這個社會也可能就會變得有點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