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虻,我們聽你講》系列博文之三
一部深夜播出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意外躥紅,收視率完勝同期所有的電視劇。
本片的總導演陳曉卿,比陳虻小四歲,他說,我和陳虻首先是哥們兒,然后才是同行。
此處的同行,不僅指他們共同供職于中央電視臺,更因為他們都屬于紀錄片圈兒里的人。
四年前,陳虻去世。陳曉卿在一篇紀念文章里稱他為:“央視新聞中心紀錄片的帶頭大哥”。文中提及20世紀90年代陳虻當制片人的《生活空間》,陳曉卿更形容那個時候的陳虻是“紀錄片教父級的人物”。
想當年,《生活空間》每天講述一個老百姓自己的故事,陳虻嘗試將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理念和表現(xiàn)手法引入電視欄目,把先鋒的、實驗的、拍攝周期長、表述精英化的紀錄片,做成了一個日播的電視節(jié)目,并獲得了欄目化生存。
于是,處于“江湖之遠”的獨立紀錄片創(chuàng)作者,處于“廟堂之高”的央視新聞人,聚合在這個平臺之上,電視新聞節(jié)目改變了語態(tài),接上了“地氣兒”,而中國紀錄片在這里獲得了技術、政策的支持,找到了一個新的出口。
陳虻始終認為:紀錄片在電視臺、中央電視臺、全國電視臺乃至世界各國電視臺,都是一個需要一級保護的、需要特別呵護的這么一個產品。
他多次語氣誠懇地表態(tài):如果我個人的能力能夠對紀錄片有所幫助,我是義不容辭的。
本篇博文的關鍵詞:電視紀錄片、影像紀實、理性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