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豆一般不單獨種植,都是套種在玉米地里面,等到玉米成熟時,黃豆也熟了七八分了。在秋天的山野里面,撿一些柴火,點起一堆篝火,把未成熟的黃豆放在火上烤,我們把這過程叫“燒毛豆”,燒好的毛豆也是我夢里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好吃的東西,想起來直流口水。一般燒毛豆總有四五個小孩,燒完后大家會公平地分成四五份,其余埋在土里和灰里的就大家一起去撿,誰撿得多就歸誰。毛豆雖然好吃但吃完后形象很差,因為滿臉滿嘴都是黑色的灰。
黃豆成熟后還可以做成豆腐。過年對農(nóng)村人來說尤其是件大事情,一家人如果有肉、白菜和豆腐那就是一個豐盛、圓滿的春節(jié)了,所以收獲后的黃豆每家都精心地保留著,春節(jié)前做成豆腐。如果黃豆太少,就幾家人合在一起做豆腐,做好后再按照黃豆的比例分豆腐,但無論如何,每家人都會留一點點的黃豆在每年“二月二”過節(jié)時炒黃豆吃。沒有黃豆的人家只能炒玉米過節(jié)了,但炒玉米的味道和炒黃豆相比差得太遠了,孩子們一般都不愿意吃。每年“二月二”的早晨,帶上媽媽炒的黃豆上學去,媽媽總是說:“一定要先給老師黃豆!”早晨,每個同學都會把從自己家?guī)淼某春玫狞S豆先給老師一小把,這也是我小學時期給老師送過的唯一的禮物,卻和今天小朋友給老師送賀年卡一樣有意義。
黃豆對西北人來說,還有一個最大的用途,就是在做發(fā)糕時放上一小把黃豆面,這樣原本粗糙沒有任何彈性的玉米面發(fā)糕,就因為這一小點黃豆面一下變得酥軟和富有彈性,口感也非常香甜可口。因為媽媽在做發(fā)糕時總要放一點黃豆面,所以我在學校帶的午餐總比別的同學的好吃。
三疑問
我小的時候,在山上干活休息時,總是望著消失在山洞里的火車發(fā)呆:山洞那邊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南山里是不是有神仙?上天有沒有眼睛看到我們?
關于山洞外的世界,總有各種想象在我腦子里閃現(xiàn),不,不是在腦子里,這些畫面好像飛出了身體,飛到山洞外面的那個世界……可是想完又要腳踏實地起來干活了,現(xiàn)實中,農(nóng)活很累,山很高也很陡,背上的高粱稈、玉米稈、羊糞很重。
后來,從地圖上知道山洞的那邊有陜西、河南、北京,還有天安門——在村上打谷場上放電影,電影里有一個鏡頭,許多人在天安門廣場一邊哭,一邊喊著毛主席萬歲。我知道了北京有個天安門,很遙遠很神圣。
村子的南邊是更大的山,麥積山,仙人崖等,山里有許多著名的寺院。不同季節(jié)看南山的顏色是不一樣的,我尤其喜歡雨后天晴的南山,是深藍色的。天晴時在山坡上放牛,可以隱約看到麥積山的山形,可惜我在老家時沒有去過麥積山。
村里的人在每年4月28日朝拜回來后,會講許多關于佛和神的故事。我一直好奇地想南山有沒有神仙呢?放牛的時候是最寂寞的,沒有人,沒有同伴,牛慢吞吞地有節(jié)奏地吃草,更增添了心里的寂寞??吹揭恢圾B、一只蝴蝶飛過,一只馬蜂飛到花上采蜜,都會興奮好一陣子。如果能遇上一條蛇從草叢中穿過,更能興奮好久,會成為回家吃飯時與家人聊天時重要的談資。
冬天,村里年輕人玩一項游戲,也是一種體育活動——用一根長木棍把一小節(jié)木棍往遠里打,算是一種比賽。這種游戲的名字,普通話我不知道如何說,方言我不知道如何寫。這根長木棍比我還高,我試著用這根木棍夠天,沒有夠得著,我想木棍再長一些也許能夠著天空。但天到底是什么?為什么村上的人發(fā)生了悲痛事后,都在喊它,都在哭著喊老天爺?
村子里沒有電,沒有電燈,到了晚上一片漆黑,奶奶或媽媽總是陪著我,一起數(shù)星星。后來才知道,這就是仰望星空。那時總把每顆星星都擬人化,心想,我看著它,它一定也看著我。夏天夜晚有蚊蟲干擾,在仰望星空時邊上會用麥秸稈生一堆火,不要火苗,只要煙,煙能驅(qū)趕蚊蟲。一邊數(shù)著星星,一邊嗅著濕麥稈悶出的煙味,多少個夜晚就著這些味道進入了夢鄉(xiāng)。
走出小山村時,令我感到非常遺憾的是,沒有從我每天好奇的火車鉆出洞的那一邊走出來,而是從相反方向——從更向西的蘭州走出了我生長的村子,后來來到了北京,來到了小時候從電影里看到的天安門廣場。但小時候的那三個問題,一直沒有忘記。我相信,天外有天,有我們不知道的萬千世界。我相信,山的那邊住著神仙,他會給卑微者榮耀,給貧窮者富裕;我相信,老天爺長著公正的眼睛,注視著每一個人;我相信,“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相信,賦予我們智慧力量的存在,并在永遠護佑著我們,祂是神,是天,是老天爺。我們在腳踏實地行走的時候,時時仰望星空,它會讓我們的腳步更寬廣,讓我們的行走更有力,同時也讓我們懂得虛心、敬畏和節(ji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