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摯友易小迪(1)

我的價值觀 作者:潘石屹


在創(chuàng)業(yè)初期,對我影響最大的人,是陽光100的易小迪。我們倆年齡相仿,經歷也差不多,都是小地方出來的,思想、世界觀都比較一致,遇到問題,無論是情感上面,還是創(chuàng)業(yè)過程中碰到的困難,跟他的交流是最多的。他可能從心里面把我作為他最知心的朋友,我也是這樣看他的。

易小迪這個人,正派——這是我交朋友最基本的原則,低調——幾十億的身家,生活極其簡單,住的房子也不大,他覺得這樣就可以了。

認識易小迪是1989年9月的事,當時我們都在海南島。易小迪在海南省體制改革研究所工作,當時的體制改革研究所也快解散了。

有一天,體制改革研究所的一群人來我們公司檢查工作,易小迪就是其中之一,我就把公司的情況一點一點匯報,匯報到12點半,他們才離去。這是我第一次見易小迪,基本上沒給我留下什么印象。

過了一段時間,我又見到了他。一聊天,我才知道他是人民大學的研究生,還沒有畢業(yè),利用實習時間從北京跑到海南島來實習。易小迪跟我說,那天中午他們沒有地方吃飯了,說去找潘石屹,來的時候就11點多了,結果我只匯報工作不提吃飯,他們只好去另一家公司“檢查工作”,終于蹭上了一頓飯。

我問他有什么打算,他說海南省體制改革研究所徹底黃了,人也都散伙了。他現在在做印刷方面的小本生意,這次來是想看看我這里有沒有什么他可以做的業(yè)務。海南的天氣熱,我記得當時他穿著個背心、牛仔褲和大拖鞋,戴個眼鏡,曬得黑黑的,就像農村的大學生。我說行,有印信封信紙的活,我找你印。從那之后,我們倆就成了最好的朋友。

1989年年末,我還留在海南島。那是一個很無聊的年代,內地人大部分都從海南島回到內地了,留下的人很少,商業(yè)機會就更少了。易小迪性格很隨和,所以在他身邊總是聚著好多的朋友。他的印刷廠里總是朋友不斷,各種各樣的朋友都待在那里。吃飯時,大家就在印刷廠門口,用磚頭支起一個鍋,煮一鍋米飯,大家邊吃邊聊,印刷廠成了那個無聊年代唯一“有聊”的地方。

那時我們生活都特別節(jié)儉,我到他的印刷廠去,他請我吃飯,一般我們點上一個菜,來上兩碗米飯,放上辣椒就可以了。他從五指山大廈跑到我這邊來,我就請他吃飯,有時一人一碗河粉就行。有一次我提議說吃面條,他說行,我說咱們點個菜吧,他說吃米飯就點個菜,吃面條就不點菜了,一人吃一碗面條就可以。

過了一段時間,易小迪和幾個朋友一起成立了“海南省佛學研究會”。研究會的牌子就掛在五指山大廈對面印刷廠的外墻上。他們還給我封了一個頭銜——“海南省佛學研究會秘書長”。我們開始一本本讀佛經,讀的時候基本上都讀不懂,于是我們就讀南懷瑾解讀的佛經,讀完以后我們之間在這方面的交流多了一些。實際上這個佛經是一個引子,通過談佛經就把人的價值觀、對這個世界的看法談出來了。我覺得這個朋友很難得,如果沒有這個朋友,自己探索是非常孤獨的,可能很快就放棄了,如果動不動找個師父就比較江湖了。如果兩個好朋友,沒有任何功利地去探討,結果就全然不同了?,F在回想起來我整個思想的成長,我慶幸走過這樣一段路,有這么一位朋友相伴。雖然我悟性不夠,沒有長進,但是從此我的性格變平和了一些。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