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道主義是張一撕就破的薄紗(2)

你永遠都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 作者:周濂


沒錯,是人性。如果說《南京!南京!》是一部極富“人性關懷”的片子,那么《鬼子來了》就是一部極富“人性”的片子。之所以在“人性”后面抹去“關懷”二字,不是說姜文不關懷人性,而是說姜文刻意回避了“人性關懷”這類宏大敘事所帶來的形式主義“滯脹”。仍舊是那個未經證實的《電影審查報告》:“劇本第39頁,大家商量送鬼子回去一場,原文學劇本中描寫日軍到了村中,將大米灑成一圈,將百姓圈住,逼百姓吃飯,吃不下的還按住頭往嘴里塞,日軍隊長講話時,百姓們都不理他。而影片第1763鏡至1871鏡,將這場戲改為聯(lián)歡,并大力渲染,一起喝酒唱歌,百姓們感激不盡,日軍與村民親如兄弟,并有‘今兒我高興,不單是沖這幾車糧食,主要是沖皇軍給了我們面子’等臺詞。”審查局官員認定“這是對劇本立意的重大改動,從根本上悖離了主題?!?/p>

中國老百姓愛面子,哪怕這面子是鬼子給的,該高興就高興,這道理政治上不通,人性上通。相比之下,當《南京!南京!》最后一幕赫然打出“小豆子,還活著!”的時候,雖然在特定的語境下讓全場掌聲雷動觀眾熱淚盈眶,但是事后總讓人不禁心生疑竇:這樣的處理是不是出于政治正確的考慮,這樣的感動是不是一種劇場效應以及導演的刻意為之。

當然,這些事兒不能全怪陸川。有時候,“關懷”是一個很“隨便”的字眼,它可以落實到很具體的事物上,也可以依附在很抽象的概念上,特別是那些超級抽象的超級概念,比如民族,比如國家,比如人性……也正因為如此,“關懷”極易面臨的一個指控是,它總是與“裝”撇不清干系。

《鬼子來了》與《南京!南京!》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樣的反差,原因之一在于題材不同。雖然都是抗戰(zhàn)片,但《鬼子來了》選擇的是膠東半島一個封閉農村的小環(huán)境,這是一個幾乎被八年抗戰(zhàn)遺忘的角落,雖然最后發(fā)生了屠村事件,但對于整個大歷史來說并不構成“事件”,所以姜文在大部分時間可以用近乎“戲謔”的方式去敘述。而《南京!南京!》注定只能濃墨重彩、正襟危坐地去演義,任何微小表情的不端都會被視作不恭。個人的生活史在這一刻無可逃脫地被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所捆綁,宏大敘事是必由之路。

原因之二在于導演在年齡、閱歷以及性情上的差異。我相信姜文永遠也拍不出《南京!南京!》,就好像陸川拍不出《鬼子來了》。姜文從來不是一個政治上正確的人,他的“一點正經沒有”是骨子里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