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打開白翎編輯發(fā)過來的熊顯華先生所著《你,幸福嗎?》一書的書稿時,因著作者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和自信從容的敘述語態(tài),沒有多少時間就讀完了。掩卷過后,如在早春臨窗喝下一杯清茶,心里流溢著喜悅滿足。因為此刻,我也正處于這樣的一個尋找自我的關(guān)鍵時段。因著過去很多人性的貧弱,認知的褊狹以及外界加諸于身的扭曲和傷害,導(dǎo)致今天這尋找自我、回歸自我的愿望如此強烈。仿佛不能夠再回去就不知明天該怎樣活下去似的,即使死了也不能夠甘心,就這樣讓自己糾結(jié)在人到中年的門檻上。
我相信,世間如我這般地尋找自我的人,其實很多很多。世間的癡男怨女,他們真正痛的是和最愛的自己分離。然而,人性總是要求著回歸的。正如熊顯華先生所說的:“那些不屬于我們的外在的東西,終將在我們生命的本質(zhì)回歸到適合自己的航線上而離去?!倍赌?,幸福嗎?》一書就是為那些迷失了自我且想找回自我的人寫的,正如書中所說:“本文不適合一直都快樂的人閱讀,只適合遭遇突變而迷失了自己的人閱讀?!?/p>
“迷失”,是我們這個時代最觸目驚心的心靈主題。個體難以抵抗時代的力量,一個人的眼淚將如同微鹽融化于時代的海洋之中。微博轉(zhuǎn)載一位叫林爻的家長發(fā)表在《中國青年報》上的文章《六年后我將收獲一個怎樣的孩子》。她寫到,在孩子上學前,她用了6年時間力圖把女兒培養(yǎng)成“她自己”,告訴她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然而,進入小學一個月發(fā)生的故事幾乎摧垮這位家長堅持6年的教育觀。我們應(yīng)該都能想得到,那就是用一種專制的,沒有溝通和尊重的教育方式扼殺著孩子的自我以及創(chuàng)造性。這樣的教育會培養(yǎng)出什么樣的人呢?是喪失了全部的精神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人——一個不快樂的人。然而想一想,我們大部分人不都是在這樣的教育中成長起來的嗎?大都是等到人到中年,青春和活力都已不在,才猛然醒悟到半生都不快樂,這才回頭去尋找自我,只是為了在生命結(jié)束前能真正享受一回做人的樂趣。就是這樣,傳統(tǒng)文化壓抑人性的痼疾,新的世界物化人性的新傷,還有人性與存在本然的缺憾,重壓之下,脆弱的心靈怎能承受?怎能夠不迷失?也就是在這個背景下,書店里心理靈修類的書籍前所未有地多了起來,這一方面說明大家已經(jīng)普遍認識到心靈迷失已經(jīng)成為時代性的病痛,另一方面也說明了人們正在急切地尋找自我救贖、自我治療的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