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化”和“文化觀念”(4)

中西文化觀念比較 作者:魏光奇


把“文化”看作是和“自然”對應(yīng)的一個概念,還可以找到文化學上的根據(jù)。我們剛才講到,對“文化”這個詞有很多的定義,第一個試圖對“文化”做出一個定義的學者是誰呢?是英國的泰勒,他是19世紀到20世紀初的一個人類學家。那么泰勒他對“文化”作了一個定義,他說:“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意義來說,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shù)、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nèi)的復雜整體。”泰勒這個話,我們給它分析一下,實際上強調(diào)了“文化”的三個特征。第一個特征,“文化”不屬于生物遺傳,不屬于人的先天本能,而是具有人工習得性,是后天學來的。如果是遺傳下來的,與生俱來的,生來就會的,它就不是文化,文化是后天學的。我們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比如吃飯,一個嬰兒一出生,就有吃的能力,就張著小嘴要找奶吃,你給他個奶瓶,給他個奶頭,他就能吃。這個吃的能力是不是文化呢?不是文化,這是動物的本能,這是遺傳學上的東西,不是人工習得,不是后天學的。我們還講“吃”,“吃什么”就是文化了,比如說西方人吃西餐,中國人吃中餐,這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后天習得的,后天學會的。一個中國人生在西方,長大了,他也就學會吃西餐,一個西方人生在中國,也會愛吃中餐。可見“吃什么”,是后天學的,這就我們說的人工習得性。比如還說“吃”,中國人用筷子,西方人用刀叉,這都是文化,都不是本能就會的,都是后天習得的。所以泰勒這個定義,講了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特征,即它不是與生俱來的,不是生物遺傳的,是后天習得的。泰勒關(guān)于“文化”的定義的第二個要點,是說文化不是個人的所有物,而是具有社會性。它這個定義講到,文化是人“作為社會成員”的能力,而不是純個人的東西。這個話什么意思呢?人們作為個人會有很多習慣,它們?nèi)绻耆菍儆谀阕约旱?,它就不能叫文化,“文化”必須屬于一個社會群體。我們還舉剛才的例子,中國人吃飯用筷子是文化,西方人用刀叉也是文化,但如果有一個人很個別,他不用筷子,也不用刀叉,就愿意撅個小樹枝用來吃飯,那么這純粹是他個人的一個癖好,一個習慣,沒有社會性,不屬于哪個群體的社會行為,這就不是文化。所以泰勒這個定義的第二點,是強調(diào)“文化”這個東西具有社會性,不是為個別人所獨有,是屬于社會群體的一個東西。泰勒這個定義的第三點涵義,實際上是講說文化不是若干孤立要素的機械堆砌,而是一個整體,用泰勒的話講是“復雜整體”,就是一個有結(jié)構(gòu)的整體。整體性、結(jié)構(gòu)性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所謂整體性,是講文化的各個部分都是互相聯(lián)系的。比如我們還講吃飯,有人說中國人有一個習慣,不太愿意分餐,愿意吃桌飯,吃桌飯的時候,大家很熱鬧,講究搞一桌菜,十幾個菜,二十幾個菜,每個菜大家都吃一點,有人作過分析,說這種習慣能反映中國人一種很深層的文化心理。再比如說住宅,我的家鄉(xiāng)在河北,過去河北人蓋房子,蓋三間房,一明兩暗,中間是個過道,兩邊有東西房。如果兩代同居,家長住在東側(cè)上房,第二代人住在西側(cè)下房?,F(xiàn)在人們蓋房子不這樣了,蓋四間,每間都是單獨的。表面看,這是建筑形式的變化,但反映了時代的變化。過去是傳統(tǒng)時代,兩代同居,有上有下,尊卑有序,現(xiàn)在小家庭盛行,子女一般都是單過,和父母分居。可見,一個建筑的形式就反映了社會層面的東西。所以泰勒說,文化是個整體,有結(jié)構(gòu)性,而不是一些互不相干的因素堆起來的東西。這是泰勒講的文化的幾個重要特點,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點,就是人工習得性。文化不是生物學遺傳,是后天的,是人工習得的,這也就是我想強調(diào)的觀點——文化是一個和自然相對應(yīng)的概念。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