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jié) 哲學的派別 (6)

國學修養(yǎng) 大師談 作者:章太炎 陳柱


元朝,陸派的名儒要推吳澄草廬,但其見解不甚高。朱派僅有金華派傳他的學說,金履祥仁山、王柏會之、許謙白云是這一派的巨擘。金履祥偶亦說經,立論卻也平庸。許謙也不過如此。王柏和朱很接近,荒謬之處也很多,他竟自刪《詩》了。

金華派傳至明初,宋濂承其學,也只能說他是博覽,于“經”于“理”,都沒有什么表見。宋之弟子方孝孺正學對于理學很少說,滅族按明成祖為燕王時,兵入南京,方不肯為之草寫登極詔書,被殺,并滅十族——九族及方的學生,死者達八百七十余人以后,金華派也就式微。明初,陸派很不流行,己散漫不能成派,這也因明太祖尊朱太過之故。明自永樂后,學者自有研究,和朱、陸都不相同,學說也各有建樹。且列表以明之:

永樂時,薛、吳二人,頗有研究,立明代哲學之基。薛瑄敬軒,陜西人,立論很平正,和朱文公頗相近。明人因為于謙被殺時,他居宰輔地位,不能匡救,很有微詞,并且因此輕視他。吳與弼康齋,家居躬耕,讀書雖少,能主苦學力行,很為人所推重,后來他由石亨推薦出仕,對石亨稱門下士,士流又引以為恥。

薛的學問很少流傳,吳的學問流傳較廣,胡居仁、婁諒和陳獻章三人,是他的學生。胡自己沒有什么新的發(fā)明,明人對他也沒有反對。婁的著作后來燒毀凈盡,已無可考,不過王陽明是他的學生。陳在胡死后才著名,時人稱為白沙先生。

明代學者和宋儒厘然獨立,自成系統(tǒng)。自陳白沙始,宋人歡喜著書,并且有“語錄”之類。陳白沙認著書為無謂,生平只有詩和序跋之類。他的性質,也和別人不同。初時在陽春壇靜坐三年,后來只是游山賦詩,弟子從學也只有跟他游山。陳生平所最佩服的,只是“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吾與點也”這些話。對于宋儒都不看重,就是明道也不甚推重。他自以為濂溪嫡派,終日無一時不樂的。白沙弟子湛若水,廣東人,本“體認天理”一語,他以為無論何事,皆自然之規(guī)則。王陽明成進士時,和他交游,那時他學問高出王之上。后來,王別有研究,和他意見不甚相合。他自己講學,流傳頗廣,知名的卻很少。

王守仁陽明本是歡喜研究道教的,曾延道士至家,再四拜求。后來從婁諒游,成進士后又和湛往來,見解遂有變更。貶龍場驛丞按王早年因反對宦官劉瑾被貶官以后,陽明的學問大進。他看得世間別無可怕,只有死是可怕的,所以造石棺以嘗死的況味,所主張的“致良知”,就在臥石棺時悟出。在貴州時有些苗民很崇拜他,從他講求學問,陽明把知行合一和他們說。陽明的“知行合一”,和明道有些相同。明道以為曾經試行過,才算得“知”,沒曾試行過,不能稱為“知”。譬如不知道虎之兇猛的人,見虎不怕;受了虎的損害的,就要談虎色變了。這類主張,漸變而為陽明的主張。陽明以為知即是行,也可說“知的懇切處即行,行的精粹處即知”。不過陽明的“知行合一”主張,是在貴州時講的。后來到南京,專講靜坐,歸江西后又講“致良知”了?!秱髁曚洝肥撬谫F州時的產品,和后來有些不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