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者的態(tài)度及其尷尬
有位瑜伽行者在恒河岸邊靜坐,一種悲痛的聲音干擾了他的冥想。他睜開眼睛,看見一只蝎子正在水面上拼命地掙扎,隨時都會沉沒,便伸出手去將它撈上河岸。蝎子卻卷起有毒的尾巴蜇擊救它的人,使他痛楚萬分。不一會兒,行者的冥想又被同樣的聲音驚擾。他看到蝎子再度掉入水中,其狀十分可憐,于是,第二次救起這只不太聰明的動物。但蝎子還是沒有放過機會,它狠狠的一蜇令行者大聲喊叫起來。當這一過程第三次重復時,在一旁觀看到這一切的農夫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良心,他驚訝地喊道:圣人,你為什么一再救起這個忘恩負義的可憐蟲!
這個印度故事與伊索所講的頗為相似,只是行者的回答與農夫的遺言截然不同:“我們二者都隨各自的本性行事。蝎子的天性是蜇人,而我的天性是憐憫?!边@就是圣者的態(tài)度。他的行為發(fā)自本性,自足無待,與對象的回饋無關。他避免鉆進那個無限循環(huán)的圈套。這種態(tài)度與其說是拯救蝎子,不如說是拯救自己。
《金剛經》中敘述釋迦牟尼的往世,曾經在暴君歌利王的統(tǒng)治下,受到肢解身體的酷刑。在整個行刑過程中,他看著劊子手把自己的肢體一截截割下來,心中不起絲毫的嗔怒,只含著一腔慈悲。耶穌曾經在山上對他的信徒說: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給他打。有人要拿你的內衣,連外衣也由他拿去。有人強迫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有求你的,你就給他,有向你借貸的,不可推辭。要愛你的仇敵,為那迫害你們的人禱告。這樣,就可做你天父的兒子。因為他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你們單愛那些愛你們的人,有什么賞賜呢?就是稅吏,不也是這樣的嗎?耶穌不僅說到,而且做到。在被釘在十字架上后,他以最后的一口氣祈求上帝寬恕他的敵人對他所做的一切。他其實是在祈求自己的良心原諒別人對自己犯下的罪行。由于原諒,他避免自己成為一個仇人,一個充滿深仇大恨的歹毒的人。他得到解脫。按照佛教的理解,釋迦牟尼在被截肢的時候,若有一絲怒氣生起,他還得回到生死的輪回之中來尋找復仇的機會,不能安住涅槃。
在仇恨與報復的對抗中,一個被剁去手腳、挖去雙眼、碎尸萬段的人,無疑是受到了傷害。但比起對心靈的傷害來,這還不算什么。中醫(yī)認為,人有七情六欲交集于心,各種情緒發(fā)而合乎中節(jié)則利于身心健康,抑郁不發(fā)或發(fā)而偏頗過節(jié)都導致對生命的傷害,都成為某種痼疾。在七情六欲中,對生命傷害最大的莫過于憎恨和憤怒,怒傷害肝臟,從而破壞整個生命系統(tǒng)的協(xié)調和平衡。為仇恨和歹毒心理支配的人,肝臟的成色一定是十分沉暗的。仇恨和歹毒糾集著大量負面的心理能量,嚴重阻滯著生命合乎本性的運化,是任何人都無法承受的,因此,它總要釋放出來,不然就會毀掉人的身體,但釋放的過程同樣會造成傷害。這種心靈的滯閉不是柴胡、桂枝、丹參之類的藥物能夠抒發(fā)和化解得了的。
佛家把嗔恨看作是生命的毒素,是心靈中最渾濁最骯臟的東西,怨怒被稱為無明之火。一個本來清白的心靈,一旦中了這種毒素,就意味著被無盡的痛苦和煩惱所覆蓋,生活在黑暗之中,與清凈靈明的愉悅無緣,得不到解脫。因此,仇恨對于仇恨者是最大的傷害,歹毒是對歹毒者最大的懲罰。圣者為了避免被仇怨毒害和玷污心靈,寧可讓出身體這華貴的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