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從三個方面發(fā)揮了道家的智慧,第一,是齊萬物,超是非,削平不同事物和不同境際的價值差別(價值意義是以差別而顯著的,差別彌平了就無所謂有價值、意義了),不取善惡差別,“不譴是非,以與俗處”,使心不偏愛于一方事物而生嫌惡,偏執(zhí)于一種是非而生對抗。因為“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齊物論》)。有是非善惡之分別偏執(zhí),就有貪嗔發(fā)作,從而使陽性亢烈。故王明陽曰:“無善無惡者理之靜,有善有惡者氣之動。不動于氣,即無善無惡,是至善?!保ā秱髁?xí)錄》卷上)第二,是把對生存關(guān)注的視界從實用功利回到本體大用,于無用中來體認存在的含意,不在功用的較量追逐中傷了性命之根本。莊子深深感慨,“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保ā度碎g世》)第三,是無己無待,無牽無掛,將心性從名教綱紀(jì)的恪守和名利的追逐中解脫出來,使其純貞而自由,“以游無端,出入無傍”,“茫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yè),”(《大宗師》)“游心于物之初”。不過,從行文的汪洋恣肆看來,莊子比之老子,似乎放曠有余,歸攝不足。
一般認為,道家重于修命,佛家重于修性。在“反誠”的道路上,佛家走得更遠。他不僅強調(diào)虔誠,以種種戒律來收攝人的心性,更要深入人的心靈意識無意識深處,刨除人性之所以被動、陽性不能歸秘的根源,不僅“解紛”,更要“解蔽”。在“滌除玄覽”,清凈人的靈根,掃除人性的陰蘊方面,功夫做得更徹底。佛家認為人性之所以不能澄明,在于心意識執(zhí)著于種種空幻化的境相,并安身立命住性于其上,集緣內(nèi)搖,生出貪、嗔、癡、慢、疑等種種煩惱。要轉(zhuǎn)陰為陽,必先轉(zhuǎn)識成智。佛認為世間的一切事相都是因緣聚散而現(xiàn)的生滅相,沒有實性,其本質(zhì)是空的,沒有什么可值得執(zhí)迷追求、不能釋心解懷松手放下的事情。有這樣的大徹大悟,人就能達到心無有掛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的狀態(tài),不再有虛火亢陽內(nèi)擾產(chǎn)生煩惱混亂無序,心性自然平靜,氣質(zhì)自然潛移,連睡覺也是清清明明的,沒有夢幻泡影。在覺悟之后的大定是真正的靜定,徹底的靜定,于此定中能成就金剛不敗之身。佛家“無所住而生其心”,歸心于無所歸之處,立誠于無所立之中,把儒家的“壹”徹底虛化為零(空),“從無住本,立一切法”。這種無所立的立,是真正的自立,任何因緣流變都不能動其根本。比之儒道,佛家平陰潛陽功夫之深難以測量。高僧大德寂滅后法體燒出的舍利子,就是潛陽的結(jié)晶。佛教徒堅持素食,除了出于慈悲情懷,還有一個原因是素食比葷食的陽氣要潛。
在強調(diào)智慧開悟的同時,佛家有各種禪定法門,慧學(xué)以中觀學(xué)派較為發(fā)達,定學(xué)以瑜伽行派較為完備。中國的藏傳密教屬于后者,其禪定理功夫十分精湛。寧瑪派的大圓滿功法,就是潛入深廣無限的虛空中去吸攝無形的宇宙潛能,法師圓寂時能用這種潛能將自身虹化。
潛陽是神通的根本。在佛教的諸菩薩中,觀世音的神通變化能力被認為是最為殊勝的一個?!睹罘ㄉ徣A經(jīng)》對他的神力給予相當(dāng)充分的贊頌和信賴。這種神能來自于他的平陰功夫。從《楞嚴經(jīng)》上看,他修的是耳根通融法門,整個過程次第是:“初于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xiàn)前。突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保ā独銍澜?jīng)》)這個反聞自性的法門,被文殊師利認為是成就涅槃心的最佳方便。耳根通腎,腎屬子水,在卦為復(fù),其陽性最潛。修耳根通融,可收性歸于原初,由復(fù)而乾。傳說觀世音菩薩修到男變女貎,并有千手千眼,足見其潛陽之深。當(dāng)然,佛家心性修煉的成就已經(jīng)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不可以易經(jīng)理論來加以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