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太守的兒子陳慥,后來成了蘇東坡畢生的友人,此子不可不在此一提。陳慥喜歡飲酒騎馬,擊劍打獵,并且慷慨大度,揮金如土。一天,陳慥正在山中騎馬打獵,有兩個兵卒相隨。他前面忽然有一只喜鵲飛起,他的隨員沒有將此喜鵲擊落。這位年輕的獵人咒罵了一聲,從叢林中隱藏處一馬沖出,嗖的一箭射去,喜鵲應聲落地。這個青年的臉上,似乎有什么特別之處吸引住蘇東坡。后來有人傳言,說陳慥的父親在他處做官之時曾有納賄之事,被判處死刑。傳聞是這樣的,蘇東坡正要遭受貶謫之時,陳慥正隱居在黃州,蘇東坡的仇人想起蘇東坡當年與陳慥的父親交惡,就把他貶謫到黃州來,好使陳慥對付蘇東坡。也許陳慥要為父報仇,這樣蘇東坡的敵人就可以借刀殺人了。但是事實上,蘇東坡與陳慥父親之死毫無關系,陳慥反成了蘇東坡謫居黃州期間最好的朋友。
蘇東坡又遇見了一位“朋友”——章惇,章惇命定是蘇東坡后半生宦途上的克星。章惇后來成了一個極為狠毒的政客,現在官居太守之職,所治縣份距此不遠,也在湖北省境。我們手下沒有資料可以證明是否蘇夫人曾經警告過丈夫要提防章惇,但是章惇確是富有才華,豪爽大方,正是蘇東坡所喜愛的那等人。蘇東坡曾經預測過章惇的前途,這個故事是人常說起的。是在往蘆關旅行的途中,蘇章二人進入深山,再往前就到黑水谷了,這時來到一條深澗邊,上面架著一條窄木板,下面距有百尺光景,有深流滾翻傾瀉,兩側巨石陡峭。章惇是極有勇氣之人,向蘇東坡提出從木板上走過去,在對面巖石的峭壁上題一行字,一般游客是常在名勝之地題詞的。蘇東坡不肯過去,章惇以無動于衷的定力,獨自走過那條深澗,然后把長袍塞在腰間,抓住一根懸掛的繩索,墜下懸崖,到對面小溪的岸上,在巖石上題了“蘇軾章惇游此”六個大字。隨后又輕松自如若無其事般由獨木橋上走回來。蘇東坡用手拍他這位朋友的肩膀說:“終有一天你會殺人的?!闭聬獑枺骸盀槭裁??”蘇東坡回答說:“敢于玩弄自己性命的人自然敢取別人的性命?!碧K東坡的預測是否可靠,且看后文分解。
仁宗駕崩后,蘇東坡受命督察自陜西西部山中運輸木材供修建陵寢之用的工事。這時他又忙碌了一陣子,此外平時他并不十分快樂,他頗為想家。仁宗嘉祐八年(一〇六三),他寫信向子由說:
始者學書判,近亦知問囚。但知今當為,敢問向所由。士方其未得,唯以不得憂,既得又憂失,此心浩難收。譬如倦行客,中路逢清流。塵埃雖未脫,暫憩得一漱。我欲走南澗,春禽始嚶呦,鞅掌久不決,爾來已徂秋。橋山日月迫,府縣煩差抽。王事誰敢愬,民勞吏宜羞……千夫挽一木,十步八九休……對之食不飽,余事更遑求……劬勞幸已過,朽鈍不任鎪。秋風迫吹帽,西阜可縱游。聊為一日樂,慰此百日愁。
仁宗嘉祐九年(一〇六四),他解除官職,內兄自四川來與同居,次年正月,舉家遷返京都。當時,凡地方官做官三年之后,朝廷就要考察他政績如何,叫作“磨勘”。依據考察的結果,再經推薦,另授新職。東坡既然回京,子由獲得了自由,不久就外放到北方的大名府去做官,當時大名府也叫“北京”,在今日的北京南方一百里。
新主英宗,早聞蘇東坡的名氣,要破格拔擢,任以翰林之職,為皇帝司草詔等事。宰相韓琦反對,建議皇帝為蘇東坡計,應俟其才干老練,不宜于突然予以如此高位?;实塾址Q擬授命他掌管宮中公務之記載。宰相又提出反對,說此一職位與“制詔”性質相近。他推薦蘇東坡到文化教育部門去任職,并且蘇東坡要經過此等職位所需之正??荚??;实壅f:“在不知一人之才干時,方予以考試?,F在為何要考蘇東坡?”但是終于按照宰相的意見,蘇東坡依法考試,考試及格,于是他在史館任職。在史館任職的官員,要輪流在宮中圖書館工作,而蘇東坡正以有此良機飽讀珍本書籍、名人手稿、名家繪畫為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