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書是1940年出版的,按照大和民族機器一樣做事的執(zhí)著和認真,大體是可采信的,但我們說,通向三道崴子的絕境,不是日本人為將軍獨自設計的,也非將軍本人所愿,這里面還是那繞不過的話題,就是“這號中國人”。“這號中國人”是什么品性的人?公正地說在有檔次有品位的英雄之間爭逐的時空里,即使角力,即使爭斗,那也是嗜血的快感,更多地則透著惺惺相惜般對對手彼此的敬重,是彼此的欣賞,是敬亭山和李白,是春天的老松和醉酒的辛棄疾。而人格和智勇與將軍不在一個檔次上的宵小者,即使將軍死去,他們也不敢把自己作為英雄的對手來宣揚,他們只是在英雄末路時分,絆倒將軍的一粒石子、一芥草棒而已,我說的就是“這號中國人”。很多的順民和漢奸,多的是穿著土布棉衣,冬天里瑟縮著脖頸和袖子,在外人面前目光猥瑣,憋憋屈屈,在各個時代隨處可見的平民。有時我不想太多地詛咒他們,相反,我深刻地憐憫和同情、理解這群沒有靈魂的靈魂。他們貌似是有著呼吸的活物,實質是盲從的大多數;他們像一群牽線木偶,在燈影里和鑼鼓聲中,不自知;他們像那些隨處可見的村落一樣,對歷史不負責任;他們的膚色和臉孔有一種被困苦和麻木塑造出的氣質:蒙昧無知的樣子,眸子里沒有光澤,只有渾濁。他們對痛苦比較麻木,對羞恥比較遲鈍,但這又是現實和精明的一群,會盤算,會合計,他們是在現實中好像謙卑的一群,但其實是偽裝的功利主義者、機會主義者。
在將軍殉國的過程里,我們完全可以正當地把憤怒的火焰燃向他們。但“這號中國人”太微末,太呆癡,太愚昧,再大的發(fā)泄也只是換得一種空茫,一種沒有對手的飲恨。“這號中國人”,恐怕不是一時一代所能解決的,他們本身像是一種超強的腐蝕劑,吞噬著我們民族的肌體,令我們無法設防。
這是一種大悲憤,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的傷痛與創(chuàng)口,“這號中國人”是這幕悲劇中的小丑。但因為這小丑,使我們的歷史既充滿了悲涼,更充滿了蒼涼和哀涼。記得杰拉德?格林有一本舊書《大屠殺》,他寫了猶太人在納粹面前的一種難堪和恥辱。反抗者在當年的歐洲猶太人中是極少的,普遍的事實是屈從,逆來順受,甚而至于合作。受害者的順從令劊子手們都感到驚訝,屠殺出奇地順利,劊子手們動用的力量遠遠少于預計。書中寫兩個劊子手在計劃惡行時是如此輕松:“如果他們拒絕呢?”“猶太人不會拒絕。他們會合作。他們都給嚇破了膽……”此種場景在書中再三出現——
“他們不折不扣地照吩咐的去做,也不折不扣地信以為真。勞動營。為了保護他們。他們的拉比們和其他領導人使他們深信不疑地服從命令?!?/p>
“他們如此合作,真叫人驚異。”
“他們是劣等人種,是另一支人類的子孫。”
劊子手們說著話時,一場大屠殺正在進行。成千上萬的受害者集合在山谷里,靜靜站立著,秩序井然,“真正匯成了一個湖泊,一個內陸的海洋”。連劊子手都難以置信:“我的上帝,我們預計六千多人,想不到來了三萬人?!边@些受害者究竟是怎么來的?書中沒有具體描述,但單憑加害者的武力顯然是做不到的。數萬受害者就這樣開始順從地脫衣服,順從地走向屠場,一批一批按劊子手需要的“裝沙丁魚”方式躺下,接受被槍殺的命運。
這種順從的確令人駭異。亞伯拉罕順從上帝的旨意將兒子以撒獻上燔祭的時候,仁慈的上帝及時用一只公羊將尖刀下的以撒救了出來,難道他們也期待他們的順從會在最后一刻喚來奇跡嗎?難道他們以為順從會打動劊子手嗎?
這又讓我想起楊靖宇將軍。如果沒有一個個與日本人合作的“這號中國人”,楊靖宇將軍將會怎樣?這也是黑暗歷史進程中一個黑暗的章節(jié),這是我們民族的錐心之痛,是我們民族中的一部分的愚氓將我們民族的一部分精英送上了絞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