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1990年代),一個家庭(四口)的年收入除去納稅之后有兩萬五千到十萬美元,一般認為屬于中產階級。這樣的家庭占美國人口的80%,是人口的大多數。他們的職業(yè)是各種管理工作、各種技術工作和各種自由職業(yè),包括軟件設計者、機械工程師、通過文官考試的公務員、小工業(yè)家、小商店主、手工業(yè)者、教師、醫(yī)生、律師、會計師、新聞記者、文學寫作者等。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產生了一個新興的中間群體:中產階級。
農民原來都是體力勞動者,后來分為體力農民和腦力農民。工人原來都是體力勞動者,后來分為體力(藍領)工人和腦力(白領)工人。腦力農民和腦力工人不斷增多,體力農民和體力工人不斷減少。今天美國的體力農民只有全國人口的百分之一點幾,體力工人只有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十幾。農民階級和工人階級有逐步消失的趨勢,這是所謂后資本主義現象。
教育發(fā)達、科技提高,農工生產技術發(fā)生革命??茖W化、機械化、自動化、電腦化、機器人化,出現沒有農民的農場,沒有工人的工廠。這個趨勢還在向前發(fā)展。
中產階級人口眾多,文化水平較高,是社會經濟的力量源泉。他們有技術,產品的技術更新主要依靠他們。他們有購買力,產品的國內銷售主要依靠他們。美國產品的出路主要是內銷,內銷不旺就經濟蕭條。
美國人民的生產能力和消費能力比別國大許多倍。美國的進出口貿易占全世界進出口貿易的主要部分。經濟起飛的新興國家和地區(qū)都依靠美國的投資和購買,由此外匯儲備得以猛增。美國經濟發(fā)生波動,新興國家和地區(qū)立刻受到影響。新加坡說,美國打一個噴嚏,新加坡就感冒了。新興國家和地區(qū)實際是美國的經濟衛(wèi)星。
2.中庸之道穩(wěn)步前進
美國有兩大政黨,形成所謂兩黨制度。民主黨是1828年杰克遜創(chuàng)立的,以“驢”為標記。共和黨創(chuàng)立于1854年,以“象”為標記,最著名的黨員是林肯。兩黨都沒有固定的綱領,政治主張隨時改變,跟創(chuàng)黨原意沒有關系。美國還有許多小黨。1980年代,我在紐約旁觀總統選舉,當時紐約有五位總統候選人,其中一位是共產黨的候選人。選舉依靠得票多少,不依靠黨員多少。得票少的黨被新聞報道所忽略,只說成兩黨。兩黨綱領彼此相近,特點不明顯,被嘲笑為輪流坐莊,甚至比作“出恭”的“坐派”和“蹲派”。
競選有自身的規(guī)律。一條規(guī)律是“趨中”(“從眾”)。大家想得到最大多數的票,必須迎合最大多數群眾的要求。另一條規(guī)律是“二元化”。許多黨都得不到多數票,就聯合起來,成為兩黨或兩個黨派的聯盟。
美國不是沒有左翼和右翼的政黨,有時還有極左和極右的政黨。可是他們在選舉中只能得到少數或極少數的選票,而且左派和右派相互對壘,相互抵消,往往不久就自行解散了。抓住中間多數,跟著主流走,不理會左派和右派,這是選舉的“趨中”策略。
中產階級不僅經濟力量大,政治力量也大,因為他們是人口的大多數,對選舉起決定作用。他們的政治主張是各色各樣的,但是大家希望穩(wěn)步前進,害怕大起大落。這個共同心理被說成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有三種含義:1.平庸無能,不講原則,不求進?。?.消極折中,調和妥協,按中線行事;3.積極中庸,不偏不倚,可左可右,度時審勢,選擇最佳的中間道路。中產階級的中庸之道是后一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