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追求孩子自立發(fā)展和心理發(fā)展方面總是試圖過早。
孩子的大腦發(fā)展有一個次序,這里要提醒的是兒童的自立能力比我們強得多。兒童在3歲以前大腦的活躍期和成年人不同,有天賦的人往往是兒童時期的自覺能力未被取代和喪失,或者保持了兒童時期對事件感知的方式,是非言語的、非系統(tǒng)的、非抽象邏輯的、非歸納的,是以所有個別信息都獨立生成的方式來感知外部的,沒有分類,沒有概括,是一個直達的知覺,這些人往往會成為天才。簡言之,天才就是保留了兒童方式看世界的人。假如家長過早取消了孩子的自立方式,注入了成人的方式,對孩子有幫助嗎?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我們現(xiàn)在主要的教學內容還是西方人倡導的科學。世界上有四大類文化,西方創(chuàng)造了人與自然的文化,他們一直在尋找人類在自然中生存的位置,不管蘇格拉底還是達爾文,他們都在討論人與世界、人與自然的關系,所以西方的科學是人與自然的科學,人與世界的科學,是為了人類的生存福祉,包括人類的安全、舒適來發(fā)展的科學,所以,這些科學就帶有線性、邏輯性和抽象性。過去我們不把物質世界當成生命,現(xiàn)在我們把它當成生命了,西方的科學代表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所以西方人就顯得比較單純,因為自然沒那么復雜。
然后是宗教、信仰的文化,印度教、佛教或者其他宗教都談到了靜心、打坐、閉關等,都是那時候人們創(chuàng)造的文化體系,就是人與自己的關系,其實人與自己的關系是最大的關系,把與自己的關系搞好最重要。
還有中國的文化,也是中國最大的貢獻,就是人與人的關系,以及人與社會的關系。從這個角度看文化,我們可以解釋所有的文化,不管道家還是儒家的思想,還是《 易經(jīng) 》,談的都是人與人的關系,所有書里說的都是做人,成為什么人,怎么與人交往,如何與不同的人打交道。
但我建議還是不要讓孩子在3歲以前受到太多的教育,尤其是西方文化的教育。因為現(xiàn)在西方人都知道,他們所推崇的科學只是靜態(tài)的科學,不是動態(tài)的和有生命的科學。
千萬不要讓5歲的孩子去讀書,不要讓幼兒園的孩子去認字,不要讓3歲的孩子脫離他的天性,自然信息的復雜性是人類無法企及的。上海世博會的建筑采用的是回歸自然導向的建筑學,或者非歐幾何學或者線性幾何學,打破了人類固有的幾何學,比如直線、三角等形狀。過去數(shù)學家和物理學家都認為地球的重力是垂直的,但實際上地球的重力是曲線的?,F(xiàn)在的房子越修越高,受重力場的影響,總有一天它會因疲勞而瓦解。
過去自然科學真的只是靜態(tài)科學,并不了解地球本身,而地球創(chuàng)造的生物、山水,這些自然創(chuàng)造的信息是人類文化無法比的,與自然的創(chuàng)造相比,人類文化就像螞蟻堆出來的蟻巢一樣。
但現(xiàn)在的媽媽經(jīng)常讓孩子脫離這個自然,比如鋼琴奏出來的黃河永遠沒有在壺口聽到的黃河震撼,人類的文化和大自然比起來蒼白無力。但如果我們過早地把這些知識強加給孩子們,就使他對大自然蘊含的智慧和信息的接受能力下降,這樣的孩子與時時親近大自然的孩子是有差異的。目前小學里、中學里或許看不出差別,但未來是可以看得出的。在小學開發(fā)他的左腦,看上去似乎他很適應,但并不等于對他在高中、大學或大學后真的有什么好處。
警惕人類文化對兒童自然心智的浸染兒童在3歲以前說話靠記憶,而不是理解;畫圖是靠對圖形的記憶,而不是靠認字。從量子理論知道,我們的生命體是連在一塊兒的,無需什么分割。過早的言語開發(fā)對孩子的社會學認知和理論性認知即對孩子的學習是有幫助的,但對智力開發(fā)不見得好,雖然也不等于它壞。我們一般不主張在3歲以前過早地教孩子認知和理性科學,但希望爸爸媽媽發(fā)展出一種感覺與他交流。美國的媽媽一般生下孩子第二天會帶著他去接觸自然,摸摸水,聽聽鳥叫。雖然他看不到,但他能感覺到。
過早的教育可能對孩子得不償失,或者說是拔苗助長。西方很多實驗發(fā)現(xiàn)兒童的信息采集能力在大人與他的交流中快速瓦解,直到他完全被成人化。成人化,爸爸媽媽認為聰明了,懂事了,有能力了,但那是適應人類社會的能力,并不等于是他生命的智慧,他與大自然的接觸是衰退的,而且衰退得很厲害。就像在北京長大的孩子和山村里跑大的孩子是不一樣的。農(nóng)村的孩子不會迷路,從小他們與大自然的親近,決定他們找路是很容易的,但城市里的孩子一出城市就容易迷路。
我們學生時期學到的知識,連智力的十分之一都不到,最大的智力其實是人類在與自然接觸的過程中儲存起來的。其實大自然的很多知識和認知的東西天生就在我們身體里,你需要把它喚醒,喚醒就要用信息刺激,就會產(chǎn)生反應,重組信息,這都是很有意思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