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臺的聲音是國家意志的表征。事實上,不同的國家意識形態(tài)往往要求有不同的聲音形態(tài)。廣播電臺將國家意識形態(tài)轉化為聲音形態(tài),這樣,播音員的聲音在相當大程度上就是國家意志的聲音樣板。播音員本人也即成為國家聲音的代言人。
革命題材的電影造就了我們這一代人的聲音記憶。在那些關于國共內(nèi)戰(zhàn)題材的影片中,我們總能聽到國民黨南京政府的電臺播音小姐,以一種帶南方腔調(diào)的國語,一種軟綿綿、嬌滴滴的性感聲音,播放著被矯飾過的前線戰(zhàn)況,這與國民黨軍隊敗績的事實形成反差,造成強大的反諷效果,國民黨政府電臺言論的謊言性質(zhì)暴露無遺。南京政府試圖展示自己的日常生活化的親和力。他們通過電臺聲音,軟化政府形象,以掩蓋日益激化的社會矛盾沖突,美化20世紀30年代以來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南方都市化生活的享樂主義的和諧景象。這也是他們洗刷自己的軍政府色彩的手段之一。
與南京聲音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延安電臺的聲音。南方化的柔軟和頹靡相比,延安聲音則帶有北方化的清越、干脆和堅硬。延安時期的廣播是革命時代的國家聲音樣板的雛形。第一代播音員夏青、齊越等人的播音,建構了革命化的聲學系譜。新華社社論和政治領袖的言論,如《別了,司徒雷登》等,有一種鏗鏘有力、大義凜然的效果。這一革命化的聲音藝術,在50年代末期夏青等人的《九評》播送實踐中,形成了完美的國家主義聲音美學,并上升到了“神學”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