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提到“窮忙族”,我們總會習慣地把它與廉價勞動力聯系在一起,腦海中不由自主地就會想到勞務市場的那一片人海;想到清晨忙碌在城市各個街頭的清潔人員;想到櫛風沐雨敲敲打打的建筑工人;想到奔波在大街小巷吆喝的騎車推車的生意人;想到人潮人海中邁著匆忙疲憊步履的每一個身影……總之,窮忙,窮忙,就是忙來忙去,還是擺脫不了窮困,付出太多的精力和時間,得到的只是杯水車薪。
劉林和老婆從老家來西安近十年了,一直在一家建筑公司打工。每年只有到春節(jié)時才能回老家,和家人團聚幾天。公司在哪里有活,他們就往哪里趕,吃住都在工地上。一卷被褥,兩副碗筷,外加幾件換洗的衣裳是他們在這個城市棲居的全部家當。
劉林是鋼筋工,差不多每天都是高空作業(yè)。他老婆在工地做小工,雖然不用升空,但是時時刻刻都為劉林操心著。每天天不亮兩個人就得爬起來,一天下來又忙又累,有時候還要加夜班,他們雖然在一個工地工作,有時候卻幾天都難得在一起說句話。
他們的孩子是留守兒童,都10歲了也不知是怎么長大的。這些年兩人辛苦的血汗錢都用在蓋家里的房子上,還不能好好裝修一下,看樣子還得再干上幾年。劉林還調侃自己,“啥叫天倫之樂?啥叫享受生活?我們都是靠體力掙錢養(yǎng)家,吃不用好只要能飽,睡不要求舒適只要三尺地能睡著就很滿足了!”只是看著老婆跟自己長年奔波,30多歲的人看上去倒像50歲,來城市這些年還從未帶她逛過街,他覺得很對不住她。
其實,劉林和他老婆的生活是都市“人力”的縮影。為了生活,他們不得不拋家離子。忙得沒有時間整理自己,忙得沒有時間好好陪家人吃頓飯,為城市人的起居忙碌卻還要時不時地遭受城市人的鄙夷,直到蹉跎完自己的青春歲月。這就是“人力”的宿命和無奈,也是“窮忙族”的癥結所在。
然而,我們始料不及的是,現在社會中很多接受過高等教育和培訓的“精英”,卻也不得不步入“窮忙族”,在就業(yè)與擇業(yè)的選擇之中、在生活和生存的夾隙之間,被迫淪為“人力”。
可以想象,“窮忙族”的出現是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fā)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而產生的一種社會現象。在“窮忙族”隊伍不斷壯大的同時,其定義的標準也更具體、更廣泛。一般對其定義為:每周工作時間高于社會平均工作時間,收入低于平均標準60%以下的人群。但是,今天的“窮忙族”已超出了定義所涵蓋的范圍。它不再單指因薪水少而窮忙的人,還包括那些為填補空虛生活而大肆消費、為消費而重返空虛的群體。他們有可能是身兼數職的白領,也有可能是全職的高薪受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