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被貼上神童標(biāo)簽的司馬朗完全掩蓋了司馬懿的光芒。久而久之,司馬懿的心中可能會有些許扭曲。走在大街上,司馬懿遇到熟人,熟人向別人介紹司馬懿時,多半會說“這是司馬伯達(dá)的弟弟”。沒有名字的滋味是很不好受的。跟走在大街上,熟人看到司馬朗,說“這是司馬仲達(dá)的大哥”,兩者是完全不同的。長期生活在這種環(huán)境下,令司馬懿形成了隱忍、沉穩(wěn)的性格。
古人的稱呼是社交禮儀的一個重要方面。一般情況下,古人自稱稱“名”,在與長輩交往時,長輩也是叫他們的“名”的,朋友或者平輩之間則相互稱呼對方的“字”,但如果朋友或者平輩在面對長輩提到自己的朋友或者平輩時,就即便是朋友或者平輩也要稱呼他們的“名”而不能再稱呼他們的“字”了。舉個例子,《論語》里有這么一段對話:
子夏曰:“言游過矣?!?/p>
子張?jiān)唬骸白酉脑坪???/p>
曾子曰:“堂堂乎張也。”
這是孔子的三個學(xué)生之間的對話,提及平輩及他人時,都只稱“字”而不稱“名”。其中子夏的名是商,子張的名是師,曾子的名是點(diǎn),字晳。
子貢曰:“賜也何敢望回?!庇衷唬骸皫熍c商也敦賢?”
子貢是在對老師孔子說話,所以自稱用名“賜”而不用自己的字“子貢”,同時在提到平輩顏回時,也必須稱他的名“回”而不能稱他的字“子淵”;在稱同學(xué)卜商時也只能稱他的名“商”而不能稱他的字“子夏”。這都是在長輩面前提到自己的平輩時只能稱“名”而不能稱 “字”的規(guī)矩的例子。
話說回來,曹操請司馬懿去做官。在年輕氣盛的司馬懿看來,很大程度是得益于哥哥的名聲。今天我以哥哥為榮,他日哥哥以我為榮。這很可能是司馬懿當(dāng)時的心理。在這種情緒的支配下,極力想擺脫哥哥光環(huán)的司馬懿,同樣會拒絕。
司馬懿生存的這個大染缸,已經(jīng)讓他難以把握自己。在這個即將到來的大環(huán)境面前,司馬懿有點(diǎn)迷失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