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化樂旅 1(6)

文化樂旅——跟著古人游中國 作者:李賢娜


好在,孔子時代的魯國雖說政治不清明,但經濟上卻發(fā)展得風生水起,算是一個富庶的地方,在東周列國當中應屬于“一線城市”。魯國新移民里有不少是來自出身王族的殷商遺民,這些人特別善于發(fā)展經濟,我們今天將生意人稱呼為“商人”,正是源于殷商子民的經商有道。加上魯國地處東方海濱,鹽、鐵等重要資源豐富,使得魯國在經濟上占據優(yōu)勢。

魯國文化實力:禮儀之邦

除了政治、經濟條件不錯,在周代的眾多邦國中,魯國文化產業(yè)競爭力也名列前茅,甚至有機會成為排行榜上的第一名,是周禮的最佳試點國。當然,這得益于國家精神領袖周公。雖然周公因輔佐周天子成王而未能來魯就封,但其子伯禽在魯國繼承發(fā)揚了他的思想。

從伯禽開始,魯國一直致力于將魯國建成“宗周模式”的東方據點,代表周王室鎮(zhèn)撫周邊部族,同時傳播宗周文化,推行周禮。魯國是周禮的保存者和實施者,《禮記?明堂位》說魯國“禮樂、刑法、政俗未嘗相變”,時人稱“周禮盡在魯矣”。長期以來推廣周禮的魯國,形成了謙遜禮讓的淳樸民風,魯國人相對其他諸侯國民來說,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

當時的魯國適宜農桑,是一個穩(wěn)定的農業(yè)社會,在這個社會中,禮樂可以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使劃分成若干等級的人和諧相處。在魯國,周禮乃是人們的行為準則,上至魯公,下至卿士,無不循禮而動。魯文化的禮樂傳統(tǒng)影響到社會的各個層面,魯人都知道禮有“經國家,定社稷,利后嗣”的功能,因而認識到“無禮必亡”,對周禮懷有極大的熱忱,體現(xiàn)在普通魯人的行為中,是重義輕利的觀念和日常生活中嚴格的男女之別,孔子自然也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而體現(xiàn)在魯國政府行為上,則不論“國之大事”,還是往來小節(jié),如君位傳承、祭天禮祖、對外戰(zhàn)爭、朝聘會盟等無不守禮,否則將遭到指責。相傳孔子修訂的魯國編年史《春秋》,書中見載的魯國君臣“違禮”之舉常引起規(guī)諫。比如魯隱公到棠地“觀漁者”,桓公取郜大鼎于宋而置于太廟,莊公到齊國觀社,等等,都有大臣苦心勸阻。

周禮由周王室制訂,而在具體實施時,各諸侯國一般是各取其需,因地制宜。唯有魯國始終不忘“法則周公”,祖述先王之訓。當時各國諸侯如果要了解周禮,會派人到魯國學習。魯國是有名的禮儀之邦,至春秋禮崩樂壞時,時人說魯國“猶秉周禮”,還涌現(xiàn)了一批知禮的楷模,如臧僖伯、臧哀伯、臧文仲、柳下惠、曹劌、夏父展、里革、匠人慶、叔孫豹,還有《左傳》的作者左丘明,當然還有孔子,他們都以知禮、明禮而聞名。這也是孔子辦私學教授禮儀容易辦起來的基礎,一方面整體學習氛圍良好,另一方面老師口碑不錯。

春秋時期,魯國主盟不若齊、晉之強,地勢不及秦、楚之大,大小遠近的諸侯國至魯來朝,皆因魯乃周禮所在。遺憾的是,在整個社會禮崩樂壞的影響下,魯國也不可避免地學“壞”了。標榜文明的孔子,恐怕也無法預料到后來魯國竟會亡于“蠻夷”楚國之手。當然,這是后話。

三、孔子的旅行經費:當老師與當官的收入

孔子旅游經費籌備一:當老師收學費

周游列國需要經費,而且是一筆不小的經費。這筆經費孔子是如何準備出來的呢?

有學者推斷說,可能來自教學時的收入、做官時的俸祿,也不排除來自政府的資助,以及個別富裕學生所做的奉獻。資料顯示,政府資助在孔子初游列國時提供了關鍵支持。而有錢的學生子貢,其實出生很晚,發(fā)財更晚,他最多只能為孔子的晚年生活提供一些補貼。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