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孔子在“祖國”宋國卻沒有什么好際遇。當時孔子一行離開衛(wèi)國南下去陳國,即從河南濮陽到河南淮陽去,車子路過宋、魯、衛(wèi)交界的宋城匡邑(今河南睢縣匡城鄉(xiāng))。為孔子駕車的弟子顏刻用鞭子指著城墻上的一處缺口,興奮地說:“我以前跟隨陽虎(即魯國季氏家臣陽貨)攻打匡邑,就是從這兒破城而入的?!?/p>
沒想到他的話,剛好被路邊的匡邑人聽到。當年陽虎攻打匡邑,作惡多端,老百姓恨之入骨。而且,當?shù)匕傩站拱l(fā)現(xiàn)孔子長相像陽虎。那么孔子到底長什么樣?古人說,孔子腦袋像堯,眼睛像舜,脖子像禹,嘴巴像皋陶。一句話,他有圣人像。中國孔子基金會則在爭議聲中向全球發(fā)布了孔子標準像,“寬鼻、闊嘴、濃眉、長髯,國字形臉,眼神溫和,是一個具有山東人相貌特征的忠厚長者”??傊?,匡人一看到孔子立即將他們一行人團團圍住。
處境危險,孔子卻神色坦然:“周文王死了之后,周代文化典籍不都在我這里了嗎?上天如果想滅亡文化,就不會讓我來承繼!上天如果不想滅亡文化,匡人又能把我怎樣呢?”子路拿起武器準備戰(zhàn)斗,孔子說:“匡人是誤把我當成陽虎,我們今天只能按禮儀來消弭這場誤解,你來撫琴我來歌唱吧?!庇谑亲勇窊崆?,孔子歌唱,琴聲歌聲和諧優(yōu)雅。
匡人想,這不像陽虎能干的事呀。然后聽說被他們圍住的是孔子一行,隨即撤兵。據(jù)民間傳說,匡人知道被圍的是孔子后,深感懊悔,一直攆到開封市杞縣境內(nèi)向孔子賠禮道歉,杞縣裴村店原名“賠情店”,就是因此而來。為紀念此事,匡人在匡城還修建了一座“撫琴亭”。
難忘宋國:宋城遇險 喬裝打扮方逃脫
南下陳國受阻,不得已孔子又回到了衛(wèi)國。在衛(wèi)國待了五年左右,再一次離開衛(wèi)國。但他的目的地并不明確,經(jīng)過曹國,曹國都城陶丘是古代著名的商業(yè)城市。但曹國沒招待孔子,于是孔子一行又從曹國轉(zhuǎn)到了宋國。孔子還是很愛宋國的,孔子年輕時曾到此學殷禮,幾十年后重返,孔子仍倍感親切。他是想多留一段時間的,但宋國對這位年近60、聲名顯赫的“同胞”,并未表現(xiàn)出什么熱情。在這里,孔子非但沒有受到禮遇,反而遇到周游列國中的第二次危難,差點把命丟了。
由于上一次是經(jīng)過宋國,沒有仔細看看,這次到了宋都后,孔子提議要到處走走。于是由冉求駕車,一行人出門逛街。走到北郊,看到不少工匠在鑿石,有工匠哭哭啼啼。弟子跑過去打聽,回來說:“這些工匠,都是大臣司馬桓抓來為自己建墳?zāi)故瘶〉娜耍麄冇械囊迅闪巳?,石槨仍未造好,在這兒干活吃不飽穿不暖,病死和被石板壓死的有二十余人,大家怨聲不絕。”司馬桓受宋君景公寵愛,驕傲奢侈,已失大夫風范,孔子指責說:“桓這樣奢侈浪費,不知愛惜民力物力,這樣的人真不如死后快點爛掉!”孔子的話,很快傳到司馬桓的耳里,他非常惱怒,就想害孔子。
孔子師徒住處附近有一棵大檀樹,他們師徒時常在樹下演習禮儀。有一天,司馬桓派人來清場,驅(qū)散聽眾,拉倒大樹,留下個大坑叫檀坑,還想加害孔子。孔子得罪了小人,弟子們擔心司馬桓下毒手,勸孔子早點動身,孔子平靜地說:“天生德于予,桓其如予何!”就是說,我的道德是上天賦予的,桓又能把我怎么樣!不過為安全起見,弟子們還是催孔子速速離開。為防備司馬桓追擊,還給孔子化了裝,改變了原定南下陳國的路線,出城門西行,直下鄭國都城新鄭(今河南鄭州)。
在宋國孔子兩度蒙難,兩次脫險,在他看來是靠上天保佑。他以天命為自己打氣,他認為的天命是責任感和使命感,“天下無道很久了,老天是以孔子當木鐸警響眾人”。以上兩件事均印證了同一個事實:孔子在“祖先之國”,未受禮遇,過得很不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