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什么是心理美學

觀眾心理美學 作者:余秋雨


心理美學,Psychological Aesthetics,是一門從審美心理上研究美的學問。這是對傳統(tǒng)美學的一種根本性突破。

德國古典主義哲學家黑格爾是傳統(tǒng)美學的集大成者。他的美學,是他龐大哲學體系的一部分,基本上與心理學關系不大。他認為,美是“絕對理念”的派生物,或者說,“美是絕對理念的感性形式”。因此他研究美,以“絕對理念”為起點。不管他是不是把“絕對理念”解釋清楚了,也不管后人是不是理解了他的“絕對理念”,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他所建立的,是一種“自上而下”的美學。

自黑格爾以后,絕大多數美學都繼承了這種“自上而下”的模式。即使并不贊成“絕對理念”,也會首先尋找一個抽象概念,再層層具體化。幾乎一切美學著作,包括大學里的美學教材,總是當頭提出一個問題:“美是什么?”這個問題的答案當然是一個定義,定義可長可短,但都因艱辛概括、拼湊概念,似乎什么都包羅了,結果卻毫無價值。直到今天,這種“美的定義”不知道出現了多少,但沒有一個能被人們記得。更嚴重的是,這種“自上而下”的理論程序,把人世間大量豐富多彩的美,全都變成了同一源頭的概念衍生物,其實是嚴重脫離了美的存在狀態(tài)。

試想,要把狂風暴雨中的驚魂夜海、古代美女的秋波一閃、百歲夫妻的臨終握手、大漠莽原的孤狼長嚎、宋詞格律的平仄調整、歌劇女腔的故意停頓、現代畫家的實物引入、萬眾聚集的默然悼念,等等等等這一些美,全都概括成同一個定義、揭示出同一種理念,有可能嗎?有必要嗎?有意義嗎?

如果硬要概括,那么,美學從一開始就走向了不美。

當然,也可以用一種聰明的方法來定義:“不丑即美”。但問題仍然來了:丑是什么?丑和美之間往往只有一點點最微妙的界線,這個界線怎么劃定?世上有遼闊的“不丑不美”的灰色地帶,這個地帶與美和丑的界線又怎么劃定?……

由此可見,“自上而下”的美學,一開步就會撞墻。

在學術上,完全可以容忍少數哲學家通過形而上的途徑繼續(xù)研究人世間一些終極命題的內涵和外延,但是這并不是普遍社會對美學的要求。普遍社會時時、處處都在發(fā)現美、接受美、享用美、創(chuàng)造美,人們希望獲得這方面的理論指引。

正是在這樣的渴求和這樣的困境中,人們發(fā)現,如果把問題的重心從“什么是美”轉移到“為什么讓人感到美”,整個學術框架立即就出現了生機。

“為什么讓人感到美”,這個問題,把美的接受者當作了主體。隨之而來,“美”也就轉化為“美感”。產生“美感”的過程,稱作“審美”,因此,這種美學也可以稱之為“審美學”。

一個人如何產生美感,這是心理學課題。由此,美學也就從哲學的門庭轉向了心理學的門庭。所不同的是,在哲學的門庭中,美學的地位不高,分量不重;而到了心理學的門庭,便取得了特殊地位。心理美學的歸結點是美學而不是心理學。當然,這種美學與傳統(tǒng)美學有著根本的差異。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