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值多少
我很懷念做廣告的年頭,那種命如草芥而心生璀璨的時光,不會再有了。廣告行業(yè)有一張充滿歧視的價目表,同一職位,具4A資歷者優(yōu)先,薪資以內(nèi)地人為1,香港臺灣人乘1.5,外籍彩色人種乘1.8,白人乘3,白人具國際4A資歷者乘4。若不巧身為前面我們說過的“內(nèi)地少壯”,任idea爆棚儀態(tài)萬方,也只能屈居表底。
這樣的估價沒道理可講,若各自盤點行業(yè)圈子乃至全社會,更無理的比比皆是,不單是薪資。石勇的暢銷書《世界如此險惡,你要內(nèi)心強大》里寫了關(guān)于“社會價值排序”,說它“就是一種心理食物鏈: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吃”便是物競天擇的能力。除了膚色不易改換,我們不斷強化或要求自己強化種種能力,以期登上價目表中相對較高的位置,這其中的“B”通常是這樣設(shè)定的:
收入=能力=成就
職位=能力=成就
知名度=能力=成就
社交圈=能力=成就
車=能力=成就
房=能力=成就
名校=能力=成就
綠卡=能力=成就
……
以及,“以上相加=人生價值”。
這樣的“B”,我們多少都持有過吧?人是社會動物,難免以群體標準為導(dǎo)向。但,群體標準很少考慮“內(nèi)心”的部分,以上種種,都是顯化因素,當(dāng)它們與“人必須能力十足、有所成就,才有價值”這一信條相遇,“A”仍是每人身處的現(xiàn)實,而“C”,冷暖自知。
在這個連QQ號都有估價的眼下,我們沒法拒絕被衡量,自我評價中也無法顛覆整個顯化的估價體系;同時得承認,一個普通人在這個社會的進階之路,還不夠開放透明。我們在迫切渴求與彷徨無計中,才會如此糾結(jié)。但,越是這樣,我們越有必要對“B”做一點補充,比如:
健康=能力=成就
懂得愛=能力=成就
富有情趣=能力=成就
有自己的觀點=能力=成就
精神與情感獨立=能力=成就
愛好或擅長某事=能力=成就
善于保持平和心境=能力=成就
能駕馭自己的時間=能力=成就
不拘一格的人生經(jīng)驗=能力=成就
……
以上相加,并不能使你“看起來更強”,但加入了它們,構(gòu)成的才是真正豐盛的人生。如果說之前列出的那些價值取向單一而粗暴,那么,這些無形的價值,會給予自我最大的回饋。在補充、修正信念的過程中,我們將逐漸學(xué)會,對自己好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