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Part 01 只要活著,就會有難題

自在力 作者:【日】山下英子


我自己,以及不斷深入實踐斷舍離的人,都有一個共通點。

那就是,煩惱的時間逐漸減少了。

您覺得我在撒謊?不,這是真的。

當(dāng)然,人只要活著,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但是,即便面對同樣的問題,也可以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一是深陷煩惱的泥潭之中,以致煩惱變成怪獸,糾纏不休;一是輕松面對,繼續(xù)邁入下一個臺階。

處于自在生活狀態(tài)中的人似乎特別善于處理煩惱。從斷舍離的角度來看,其中有什么奧妙呢?

斷舍離是一種減法解決法,因此當(dāng)面臨一些問題時,比起想做的事,他們一定會先弄清楚哪些是不能做的事。加速之前,必須首先去除障礙。但我們往往有個壞習(xí)慣,就是總急切地緊盯著想做的事不放。

在此基礎(chǔ)上,我來簡單概括一下,獲取自在力的過程。

當(dāng)前的我們,正被不需要、不合適、不舒服的物品、事情以及煩惱堆積而成的茫茫大海所包圍,處在溺水的狀態(tài),急需解除“不可以做的事”這一障礙,逃出生天。

丟棄物品的方法,大家可以參考我前面的書。在本章中,我將為大家講解煩惱的斷舍離,即心靈整理術(shù)的要點。

只有經(jīng)歷這個過程,我們才能脫離地面。在第三章,我將與各位探討如何弄清自己“想做的事”,即確立自我軸心,獲得俯瞰力,繼而獲取自在力。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nèi)匀辉诓煌5嘏实沁@個螺旋階梯,每天堅持實踐斷舍離。

那么,煩惱究竟是怎么產(chǎn)生的呢?

我們總是基于自己的價值觀對他人做各式各樣的期待。然而,那畢竟是我們自己的價值觀,因此反饋回來的結(jié)果往往并不符合預(yù)期。如果能避免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于人,煩惱自然相應(yīng)減少,可做到這一點對我們而言卻那么難,這就是人性。

不停地抱怨“都是那個人不好”“是社會出了問題”,非但消解不了煩惱,反而會令責(zé)備、怨懟的情緒不斷累積,形成惡性循環(huán)。而這種期待和現(xiàn)實的差距,又讓我們一直在不滿和忍耐兩種負(fù)面情緒之間徘徊,表現(xiàn)在有些人總是不停抱怨“……不為我做”“……不讓我做”。

沒錯,也就是說煩惱的多少,等同于“期待與現(xiàn)實的差距”中“差距的大小”。時間越長,煩惱就越多,并且越來越沉重、灰暗。

首先,事實上,一味地空抱期望消極等待,問題可能永遠(yuǎn)得不到解決。其次,另一個事實是,期待與現(xiàn)實的落差會反過來傷害我們自身。這兩點,請各位務(wù)必銘記于心。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