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在起草該決議的過程中,按照體例安排,是需要把粉碎“四人幫”以后的幾年歷史也總結進去的。在這幾年被稱為“徘徊”狀態(tài)的歷史中,華國鋒有過一定錯誤。這就存在一個問題,要不要點華國鋒的名。后來,鄧小平明確指示:“需要點華國鋒的名”。最終,《歷史決議》對華國鋒的功過做了比較恰當?shù)脑u價。當時的共識是:這樣做,既是對歷史負責,也是對華國鋒本人負責。華國鋒同志去世后,中央對他的歷史貢獻做了進一步評價,黨史學界對也他做了更具體科學的分析考辨。
早在1950年代,八一電影制片廠就曾醞釀將三大戰(zhàn)役搬上銀幕,但由于條件限制,一直沒能如愿。1986年1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指示將三大戰(zhàn)役拍成故事片。隨后,《大決戰(zhàn)》的拍攝開始啟動。在先期對劇本的創(chuàng)作中,出現(xiàn)了一個問題,作為遼沈戰(zhàn)役和平津戰(zhàn)役的主要指揮員之一,林彪這個人物在戲中的分量可想而知。當時有人擔心片中反映林彪會有麻煩,主張不寫林彪。還有人主張,如果要寫就把他寫成反面人物。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的楊尚昆得知這一情況后,作了重要表態(tài):“劇中要有林彪,如果不寫林彪,那當年東北戰(zhàn)場的仗是誰打的?而且寫林彪一定要實事求是,不能因為他后來不好,就把這個人寫成從頭至尾都壞。”后來,該片公映后,獲得了業(yè)內(nèi)外一致的好評。以致鄧小平都曾滿意地說:“拍得很好,我每年都要看一遍?!?/p>
在編魯迅的遺作時,編者曾碰到一篇文章,是1935年6月28日魯迅寫給胡風的一封信,信中頗不留情地譏諷了當年“左翼文藝界”的“元帥”。這個“元帥”指的是誰呢?編者擬了一條注:“指周揚,當時任左聯(lián)黨團書記”,后來這個稿件送到了周揚手里,請其定奪。周揚欣然回音:同意此注釋。其實,周揚當時完全可以提出“緩注”,不點其名,但周揚還是坦蕩地面對了這一歷史,這種態(tài)度,無疑是更能贏得歷史的尊重的。
2011年4月,《朱镕基答記者問》的英文版在倫敦進行全球首發(fā),在這個儀式上,朱镕基通過一段視頻,講了一段話。他說:“我不敢說這本書立論如何正確,更不敢期望每個讀者都會同意我的觀點。我只想說,我在本書中的講話都是真話。這是我一生堅持的原則?!薄斑@部書,120多萬字,是從1500萬字錄音里挑出來的。我只講真話,不講套話?!痹谥v話的最后,他總結到:“無論做官的、做人的,還是做生意的,應該都能從中有所借鑒。應該說,對做人的意義比做官還大。照著這樣做,不容易?!?/p>
2009年10月,就《袁偉民與體壇風云》一書,他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要出書就一定要講真話,講實話。我之所以要出這本書,目的就是為了把經(jīng)驗和教訓留下來,把體育上重大事件的歷史真相如實告訴大家。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也有很多人鼓勵我說,你不出來說話,就沒有人說真話了,歷史就這么錯下去了,我明明知道真相卻不出來糾正,是對歷史不負責任的態(tài)度。正是因為這樣的態(tài)度,所以很多讀者在讀后都感覺十分震驚,看到了很多以前不為人所知的信息。
官做到多大也逃不出人格與人性。于普通人而言,忠誠老實是做人的美德;于官員而言,忠誠老實,就是一個政權鞏固的基石。所以,更應注意力戒力持,做到以忠誠老實之心,面對各種事情,無論其大或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