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月芳還對鄭啟明講,她買了幾袋速凍水餃,都是鄭啟明愛吃的三鮮餡,放在了冰箱里,每袋半斤,正好夠吃一頓。她還買了半箱康師傅方便面和幾筒八寶粥,讓鄭啟明趕不上食堂開飯的時候回家吃。然后又告訴鄭啟明,迭好的換洗衣服放在了柜子的什么位置,找出來的常用藥品擱在了抽屜的什么地方。
鄭啟明聽著秦月芳的話,又想起了她每次到部隊探親時臨走前的反復叮嚀。他想勸說秦月芳幾句,讓她放心走、少操心,但又忍住了。因為他知道,自己說了也沒用,這是一個妻子、特別是一個軍人的妻子的本性。
五
鄭長莊是下良灣鄉(xiāng)所屬的一個行政村,兩百多戶人家羊拉屎一樣散布在一條兩三里長山溝的陽坡上。
鄭啟明的家在幾百戶人家的中間位置,山路邊一塊平地的小四合院里,生活著鄭啟明的父母和他的弟弟一家人。
鄭長莊山高地少,平坦一些的地方都成了住人的院落,各家各戶耕種的上千塊大大小小的田地,像是隨季節(jié)變幻顏色的壁毯,都在山坡上斜掛著。
鄭啟明家的小四合院坐北朝南,背風向陽,通視良好,開窗日月進,閉門一家親,辛苦忙碌的農(nóng)事,衣食無憂的生活,讓全家老少其樂融融,盡享天倫。鄭長莊所處山溝的溝底,有一條從山上巖石縫里鉆出來的小溪,小溪的上游寬不盈尺,溪水在石塊上跳躍著,發(fā)出“嘩啦啦”的響聲,像是熱情的少女在唱歌;小溪流到鄭啟明家的山坡下邊的時候,已經(jīng)有兩三尺寬,溪水不緊不慢地流淌著,聲音比上游小了很多,如同成熟穩(wěn)重的中年婦女,緩步輕移,悄聲敘說著家常;小河流到山溝溝口的時候,已經(jīng)寬達丈余,無聲無息,安穩(wěn)恬靜,好比走路走累的老嫗在小憩,只有當水面上有落葉飄浮的時候,人們才能看到她是在緩慢流動,依依不舍地穿過公路涵洞,離開鄭長莊,去尋找自己的歸宿。
鄭長莊的人沒有見過大世面,把小溪稱作河,還給它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清水河。
鄭長莊山高坡陡,手機信號不好,電視圖像不清,但是外界的各種信息依然能夠通過各種渠道傳送給這里的每一個人。
秦月芳在去往村里的岔路口下了長途公共汽車。
進入鄭長莊溝口看到的第一戶人家就住在清水河岸邊,距離公路只有十幾米遠,這戶人家的二閨女小翠是秦月芳當年的閨中密友。秦月芳在生產(chǎn)大隊當團支部書記的時候,小翠是村里的共青團員,秦月芳和鄭啟明結(jié)婚不久,她也遠嫁他鄉(xiāng)。
小翠的爹鄭全興是一個老實厚道的莊稼人,年老體弱,已經(jīng)不能下田干活。因為住在靠公路旁邊,來往的車多人多,他便在自家東屋的墻上開個窗口,賣起了小百貨。后來縣郵電局又讓他代售部分報紙雜志,小翠家就成了鄭長莊經(jīng)濟文化中心和信息傳播中心。這里人多嘴雜,既是大道消息的批發(fā)部,也是小道消息的中轉(zhuǎn)站。
在文化大革命鬧得最厲害的那幾年,小翠的幾個弟弟妹妹爭先恐后地從娘肚子里爬出來,來到亂哄哄的世界上湊熱鬧。小翠的家在鄭長莊也算是個大戶人家,現(xiàn)在她的兄弟姐妹大多都單獨成家立戶,只有一個老疙瘩弟弟與她的爹娘一起生活。小翠的娘年紀不算太大,只有七十多歲,但已經(jīng)老得風雨飄搖,身體彎曲,如同是煮熟的基圍蝦,面孔多皺,好像是少女的百褶裙,身體瘦弱得似乎一陣三級風就能刮走。小翠她爹是有錢難買老來瘦,身上皮松肉少筋骨硬,就像是一根風干了的老絲瓜。但是他人老眼不花,一照面就認出了秦月芳。
小翠家當年勞動力少,吃閑飯的人多,生活貧困,度日艱難,一家人數(shù)米而炊,稱薪而燃,狠不能單靠呼吸新鮮空氣過日子。秦月芳家里那時的生活條件相對稍好一些,經(jīng)常接濟小翠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