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根據地經濟建設的開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為了粉碎敵人的經濟封鎖,改善群眾生活,爭取反“圍剿”戰(zhàn)爭的勝利,必須動員群眾進行各項必要的和可能的經濟建設。因此,毛澤東于1933年8月和1934年1月先后發(fā)表了《必須注意經濟工作》和《我們的經濟政策》兩篇文章,闡明了根據地經濟建設與革命戰(zhàn)爭的辯證關系,提出了根據地經濟建設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在黨和工農民主政府的組織和領導下,由于毛澤東等的積極工作,根據地內,供銷合作社、消費合作社、糧食合作社、犁牛合作社、生產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等各類合作社普遍建立起來。兵工廠、織布廠、被服廠、草鞋廠、軍鞋廠、造紙廠、農具廠、煤炭廠等到處興起。中央根據地的各項經濟建設事業(yè)取得了很大成就,有效地打破了敵人的經濟封鎖,支援了持久的革命戰(zhàn)爭,改善了群眾生活。
1934年1月22日,在瑞金召開中華蘇維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毛澤東作了總結報告,總結過去四年英勇奮斗的經驗,介紹了根據地人民生活改善的狀況,指出,農民的生活已大大的改善,例如在1932年,閩贛區(qū)的收成,超過這些地方革命前收成的15%,在1933年,則超過25%,一般地說,全區(qū)農民的收成,一年之內增加了20%?,F在農民的生活比較國民黨時代是至少改良了一倍。農民的大多數,過去有許多時候吃不飽飯,困難的時候有些竟要吃樹皮,吃糠秕,現在則一般不但沒有饑餓的事,而且生活一年比一年豐足了。過去大多數農民每年很少吃肉的時候,現在吃肉的時候多起來了。過去大多數農民衣服著得很爛,現在一般改良,有些好一倍,有些竟好了兩倍。革命根據地內人民生活改善的實際情況,可以拿毛澤東1933年在上杭縣上才溪鄉(xiāng)的調查為例:那里的農民,在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平均每年只有3個月米飯吃,其余9個月吃雜糧和糠,這時已經吃得飽穿得暖,飯食改善了100%,每人每年可以做一套半新衣服,比以前增加了300%。糧食除吃用外,還可賣給紅軍繳土地稅。毛澤東在《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工作總結報告》中指出,哪一種生活,哪一種政權,是農民群眾愿意的呢?讓一切國民黨地區(qū)的農民群眾自己去答復這個問題吧!
工農民主政府的各種政策紅色區(qū)域工農民主政府實行了下列的各種基本政策:(1)關于民主制度:一切過去被壓迫、被剝削的工農民眾,男女一律平等享有無限制的民主權利。市和鄉(xiāng)人民代表由勞動人民直接選舉,建立了群眾性的廉潔政府。切實保證群眾在革命中所得到的一切權利,并利用一切革命武裝和革命法庭鎮(zhèn)壓一切反革命的活動;剝奪帝國主義及反動階級之一切特權。(2)關于土地政策:以依靠雇農、貧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和消滅地主階級的土地革命路線,徹底地消滅地主經濟和封建半封建的剝削制度。無代價地沒收地主階級的全部土地財產,沒收富農的多余部分田地,分給無地和少地的農民、士兵和農村手藝工人;無條件地廢除高利貸,取消苛捐雜稅。(3)關于勞動政策:實行八小時工作制,訂立勞動合同,增加工資,失業(yè)救濟和社會保險,改善青工、女工和學徒的待遇,組織職工會。(4)關于財政經濟政策:實行統(tǒng)一累進稅,取消一切苛捐雜稅(國民黨區(qū)苛捐雜稅名目共有1756種),發(fā)展國民經濟,有計劃地調節(jié)、扶助、獎勵農、工生產事業(yè)和私人經濟,組織對外貿易,擴大合作社運動。(5)關于文化教育政策:實行免費教育,推行識字運動和社會教育,創(chuàng)立師范學校和各種干部學校,及高級研究機關。(6)關于紅軍建設、扶助少數民族等也均制定了正確的政策。
革命根據地各項建設事業(yè)的突飛猛進,使千百萬勞動人民,過著從未有的沒有民族壓迫、沒有封建剝削,民主自由、幸福愉快的生活。與黑暗的南京政府統(tǒng)治下的廣大地區(qū)相比較,形成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