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回顧與省思 (14)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回顧與省思 作者:鈕先鐘


因此,陸航軍若也能打擊上述要害,則其貢獻將會遠較重大,其可以采取的手段即為封鎖重要航線實施空中布雷(aerial mining)。實際上,空投水雷是一種效力比潛艇還高的武器。根據(jù)統(tǒng)計,在戰(zhàn)爭最后4 個月內,水雷所擊沉的船只占總噸數(shù)的50%。假使美國的B-29能在1944年即開始利用中國內地為基地來空投水雷,則年底前也許即能切斷日本的一切輸入,甚至能使日本軍事力量的崩潰提早半年。

美國陸軍雖不曾依照計劃入侵日本,但此種威脅的確實存在又為迫使日本自愿投降的主因之一。否則,僅憑陸航軍的壓力,還是不易使冥頑不靈的日本軍閥放棄其負隅頑抗的決心。不過,美國政府似乎并不了解日本軍人的心態(tài),否則,他應該加速形成入侵的威脅,則戰(zhàn)爭可能因此而提前結束。1944年10月萊特灣之戰(zhàn)(Battle of Leyte Gulf)將日本海軍完全毀滅之后,美軍即應直撲沖繩島,而不應再浪費時間在呂宋島和硫黃島登陸,這樣也許在1945年1月即能入侵沖繩,并且至少可以少犧牲幾千人的生命。

現(xiàn)在就要談到最后兩個因素,即原子彈和蘇聯(lián)出兵。對于美國應否使用原子彈的問題在戰(zhàn)后曾引起很多的爭論,但本文所要分析的只限于一點,即對于日本的投降決策,原子彈究竟有多大的影響作用。就戰(zhàn)略轟炸本身而言,原子彈使用與否,對于毀滅程度所構成的差異固屬有限,但又不應因此低估其所產(chǎn)生的心理效果。至少在日本領導階層中的文人和天皇都已受到極大的沖擊,而尤以日皇本人為甚。

蘇軍的進攻“滿州”正是寓言中所形容的壓斷駱駝背脊的最后一根稻草(last straw)。即令蘇聯(lián)不參戰(zhàn),日本也還是投降,換言之,真正壓垮駱駝的并非最后一根稻草而是全部的載重。不過,關東軍若不迅速崩潰,則日本軍閥也不會立即認輸,所以蘇軍的行動在心理上產(chǎn)生的刺激還是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蘇聯(lián)的參戰(zhàn)又與廣島的原子彈有相當密切的關系。斯大林雖早已承諾結束歐戰(zhàn)之后即加入對日本的戰(zhàn)爭,但他卻一直心存觀望并未迅速行動,其原因是希望坐山觀虎斗,讓日本去消耗美國的實力,而使蘇聯(lián)坐收其利。當?shù)谝活w原子彈投在廣島之后,斯大林就感覺到局勢已開始急轉直下,若不迅速投入戰(zhàn)爭,將可能會喪失分享勝果的機會,所以才在8月9日發(fā)動攻擊,而這也構成最后一擊。

就日本決定無條件投降的全部過程來加以觀察,所能發(fā)現(xiàn)的首要事實即為決策者的認知遠比事實的真相重要。日本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最后終于敗亡,也許可以說是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但日本之所以會在1945年8月10日做出投降的最后決定,則又可以從其決策者的認知中找到合理的解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