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狂妄心理——往往不得人心
與自卑心理相反的是狂妄心理,這是年少輕狂的求職者所散發(fā)的共同“氣質”。名校名系,誰與爭鋒;家庭獨苗,個性時尚;越俎代庖,藐視一切……其實,這種狂妄的心理要不得。
自信是一個人成大事的必備條件, 但自信絕不等于狂妄。所以,要想成功求職,就得做到自信而不狂妄!
4. 造假心理——自毀前程的“小兒科”
由于就業(yè)形勢較為嚴峻,一些求職者在自己的求職簡歷上動起了“心思”:或者夸大自己的專業(yè)范圍和具備的能力,或者將別人的資格證書、榮譽證書等“移花接木”成自己的,甚至干脆花錢直接購買假證書。如此棄誠失信地公然造假,把自己裝扮得“花枝招展”也許能快意于一時,實際上卻無異于飲鴆止渴,只能是一廂情愿地自欺欺人。假學歷、假證書、假榮譽等并非敲開就業(yè)大門的救命金磚,假的終究長不了,反而會毀了自己的名聲,誤了自己的前程。
5. 攀比心理——職業(yè)規(guī)劃不是貧富排名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圈子,喜歡彼此之間講“級別”,求職者也不例外。比如一同畢業(yè)的同班同學中的某個人就是覺得在校園期間自己成績比別人好,榮譽比別人多,“官職”比別人大,理所當然工作也應比別人好……最后,落于彼此之間的攀比和虛榮作祟中,無法找到自己的工作的正確定位。因此,作為求職者,正確地認識自己,切勿攀比。
6. 浮躁心理——操之過急不可取
每個人都有踏入社會的第一步,當這一步邁開的時候,你可能會想馬上就登上“樓臺”的頂端。然而,事實上永遠不會有如此迅捷的方式,你只是開始跟這個社會接軌,到底能不能合拍,還得看你自己磨合得怎么樣,而磨合中最怕的就是浮躁。
對于求職新人來說,特別是在剛進單位的前3~6個月的試用期中,跳槽是最快和最頻繁的時期,這個階段被稱為職業(yè)的浮躁期。這種現(xiàn)象在某種程度上是正常的,但得看自己是如何處理的。如果只是盲目的浮躁,找不到方向和目標,則對自己的發(fā)展是相當不利的。特別是對于剛出校門的大學生來說,由于剛踏入社會,對社會的現(xiàn)實和職業(yè)的認識還不太清楚,所以,對待這段浮躁期更要有充分的清醒的認識。
產(chǎn)生這種浮躁的原因或是理想與現(xiàn)實脫離,或是急于求成的心態(tài),或是“一山更比一山高”的圍城心態(tài)。因此,作為求職者,應該在求職之前就做好自己的職業(yè)規(guī)劃,融入環(huán)境,融入社會,盡快地進入工作角色,平穩(wěn)地度過浮躁期。
7. 依賴心理——渴望投機取巧的“捷徑”
依賴心理在求職擇業(yè)中具體表現(xiàn)為兩種傾向:一種是依賴大多數(shù)的從眾心理,自己缺乏獨立的見解,不是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出切合實際的選擇,而是人云亦云,見別人都往大城市、大機關擠,自己也跟著湊熱鬧;另一種是依賴政策,依賴他人的傾向,依賴親朋好友的支援相助,不是主動選擇,積極競爭。其實,這種心態(tài)也是與激烈競爭的社會現(xiàn)實格格不入的。對于求職者來說,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正確的認識,擺正自己的位置,才是腳踏實地踏上工作崗位的正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