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康市興龍縣狀元鄉(xiāng)的杜家院子,正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
狀元鄉(xiāng)位于三縣交界之地,崇山環(huán)抱,交通閉塞,是個冷落偏僻、荒涼貧瘠的地方。據(jù)說早些年間,鄉(xiāng)里曾出過一位狀元,狀元鄉(xiāng)便因此得名。但這種說法只是民間傳說,在縣志上得不到任何印證。根據(jù)縣志記載,整個興龍縣,幾百年間就出了一位進士。比起狀元,還差得遠!
不過近些年,狀元鄉(xiāng)倒是出了位大人物,那便是杜林祥。那個當年在田埂上光著腳丫子飛跑,在山坡上割草、放牛的杜三娃,如今已是赫赫有名的企業(yè)家。在省城河州,到處能瞧見他開發(fā)的樓盤,連全省第一摩天高樓,也是他投資興建的。發(fā)達后的杜林祥,為鄉(xiāng)里做了很多事。希望小學(xué),敬老院,還有好幾條公路,皆由他捐資修建。
三天前,杜林祥的父親突發(fā)腦溢血過世。
杜家那所氣派的宅院,一片素白,仿佛一場鋪天蓋地的大雪剛剛降臨。大門口用松枝白花扎起了一座牌樓,兩只石獅的脖子上也扎上白布條。長長的招魂幡掛在打谷場的旗桿上,被晚風吹著,一會兒慢慢飄起,一會兒輕輕落下。打谷場正中搭起一座高大的碑亭,碑亭四周燃起四座金銀山,一團團濃煙夾著火光,將黃白錫紙的灰燼送到空中。
天色慢慢黑下來。正屋已被布置成一個肅穆的靈堂。黑漆棺材擺在一塊巨大的白色幔帳后邊,靈堂正中一個醒目的“奠”字,“奠”字下是杜老太爺遺像。這位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老農(nóng),慈眉善目,面帶微笑。遺像正下方的木桌上擺著供果、香爐。靈堂里,只見香煙裊裊,不聞一絲聲響。
過一會兒,一位年邁的僧人領(lǐng)著十多個和尚魚貫進入靈堂。他們先朝著遺像合十鞠躬,然后各自分開,在黑漆棺材的周圍坐下來。一記沉重的木魚聲后,和尚們便同時哼了起來。許多個聲音——清脆的、渾濁的、低沉的、激越的、蒼老的、細嫩的——混合在一起,時高時低,時長時短。誰也聽不清他們究竟在哼些什么,既像在背誦經(jīng)文,又像在唱歌。整個靈堂變得灰蒙蒙的,只有一些質(zhì)地較好的淺色綢緞,在附近的燭光照耀下,鬼火般地閃爍著冷幽幽的光。換香火、剪燭頭、焚紙錢、倒茶水的人川流不息,卻又都躡手躡腳。
又過了半小時,杜林祥領(lǐng)著兄弟姐妹走了進來。依照風俗,開孝儀式要逝者的親人圍著棺木轉(zhuǎn)圈行走,一直到凌晨。在前方僧人帶領(lǐng)下,杜家人一圈又一圈地圍著棺木行走,每走幾步便要鞠躬作揖。剛走了幾圈,老五杜林陽便有些吃不消。他低聲說:“都什么年代了,有些繁文縟節(jié)可以改一改?!?/p>
杜林祥沒有說話,只用陰冷的目光掃了一眼。五弟討了個沒趣,只得亦步亦趨地跟在后面。
靈堂四周擺滿了花圈,杜林祥不時也會用余光瞟一眼。從文康市委書記趙曉東到某大型銀行洪西省分行行長張清波,廳級干部送來的花圈,少說也有十多個。尤其是靈堂中間的兩個花圈,落款分別是陶定國與呂有順。這兩人可是省城河州的黨政一把手,官居副省級。杜林祥又看了一眼父親的遺像,心中默念道:“爹啊,我這個當兒子的,也算給您爭光了!”
快深夜一點了,開孝儀式結(jié)束。大部分人已經(jīng)散去,只剩下山里的蛙聲和蟲鳴。大山里的村莊徹夜閃爍著燈火,第二天是老太爺出殯下葬的日子,杜家人要在這里徹夜為父親守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