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周恩來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處境和作用,究竟應當如何認識呢?經(jīng)過歷史的檢驗,還是《歷史決議》、鄧小平和陳云對周恩來的評價正確、客觀?!稓v史決議》說:周恩來同志對黨和人民無限忠誠,鞠躬盡瘁。他在“文化大革命”中處于非常困難的地位。他顧全大局,任勞任怨,為繼續(xù)進行黨和國家的正常工作,為盡量減少“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損失,為保護大批的黨內外干部,作了堅持不懈的努力,費盡了心血。他同林彪、江青集團進行了各種形式的斗爭。鄧小平說:“‘文化大革命’時,我們這些人都下去了,幸好保住了他。在‘文化大革命’中,他所處的地位十分困難,也說了好多違心的話,做了好多違心的事。但人民原諒他。因為他不做這些事,不說這些話,他自己也保不住,也不能在其中起中和作用。他保護了相當一批人?!标愒普f得更直接:“沒有周恩來同志,‘文化大革命’的后果不堪設想。他保了很多同志下來,我們這些人都是他保的嘛!”上述評價乃公道之論。
有一種議論認為,周恩來具體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是“文化大革命”的實際執(zhí)行者,對這場災難,難辭其咎;若沒有他的實際運作和中和制衡,“文化大革命”早就破產了,他實際上起了延長歷史災難的作用。這種觀點明顯脫離了具體的歷史實際,不對具體問題作具體分析,僅憑抽象的邏輯推理,是難以得出科學結論的。具體說來:
第一,周恩來對“文化大革命”的支持是被動的,他始終不贊成“文革”的那些過火做法。
人們對“文革”的認識,都經(jīng)歷了一個過程?;厥?0多年前,有幾人能說他一開始就反對“文化大革命”?這樣的先覺者極少。毛澤東本人也不認為“文化大革命”是錯誤的,最后也只承認有三分錯誤,并認為這是他一生做的兩件大事之一。周恩來最初對毛澤東發(fā)動“文革”跟其他領導人一樣也不理解,要求自己“緊跟、緊學”。盡管如此,他始終不贊成“文革”的混亂和過火行為,并努力加以約束和克服。林彪事件之后,他積極領導批判極左思潮,實際上也是一次撥亂反正。對于“文革”從根本上加以否定,就全黨來說,是在打倒“四人幫”之后,到上個世紀80年代初通過了《歷史決議》才形成的共識。對于“文革”這樣的政治運動,除林彪集團和“四人幫”集團以及那些觸犯刑律者外,絕大多數(shù)人被卷入進去都不能說是參與危害國家、危害社會的刑事犯罪活動。他說過的一些錯話,也有其特殊的歷史條件和復雜的政治背景。研究“文革”中的周恩來,應該對上述問題逐一作具體分析。
第二,“文化大革命”的實際執(zhí)行者是“中央文革”,而不是周恩來。
這在發(fā)動“文化大革命”的中央文件中早有明確說法。當時,“中央文革”的實際地位遠在周恩來之上,其成員根本不把周恩來放在眼里。因此,簡單地說周恩來是“文化大革命”的實際執(zhí)行者,沒有文件依據(jù)。當然,周恩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要貫徹執(zhí)行毛澤東關于“文化大革命”的一系列指示。按照毛澤東的設想,“文化大革命”要由“天下大亂”達到“天下大治”。既然如此,“文化大革命”在一定意義上也可以說存在“造亂”與“治亂”兩種力量?!爸醒胛母铩本褪遣粩唷霸靵y”,唯恐天下不亂,越亂越好。周恩來則是不斷約束“造亂”,努力“治亂”,如《歷史決議》所說的為進行黨和國家的正常工作、為保護大批的黨內外干部、為盡量減少“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損失嘔心瀝血。也正因如此他成了“四人幫”的眼中釘。與此相聯(lián)系,那種認為周恩來在“文革”的“天下大亂”中充當了執(zhí)行者和補救者“雙重角色”的說法,同樣是沒有真實地反映歷史的。凡經(jīng)歷過那段歷史的人都很清楚,這兩個角色是分別以他們?yōu)榇淼膬煞N力量充當?shù)?。既然周恩來是“治亂者”,而不是“造亂者”,那么,怎能說他扮演了“雙重角色”呢?“雙重角色”論,實則在抹殺周恩來在“文革”中所起的上述“三個為”的主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