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書,本不是我這個年齡的人該干的事。然而,文無定法,事有變通。我們于良辰美景,閱讀名家大作,仿佛享受山珍海味,收獲自不必說。但于那些瑣碎、煩悶的光景,翻開一本閑書,聽聽一個年輕人用稚拙的筆法寫出的真實故事和心聲,似吃咸菜稀粥,雖不營養(yǎng),卻也不至于討厭。正因抱有這樣的認識,本書才以鄙陋之質(zhì)觍顏問世。
所幸,我生在一個和平的時代。然而,在我的身邊,幾乎沒有一個家庭不為教育而煩惱,沒有一個學(xué)生不為升學(xué)而焦慮。我的家庭和我也曾深深陷于這種煩惱和焦慮之中。幼兒園、小學(xué)、初中、高中、大學(xué),一路過來,雖有成長的喜悅,卻更有深刻的痛苦、彷徨和迷思。
二十年恍若一夢。半夢半醒之際,回頭看,剩下來的,似乎該只是幾個在錄的高分和一張硬氣的文憑。然而,我的歲月又怎能拿幾個高分和一張文憑概括!分數(shù)是數(shù)字,文憑是一張紙,而我,是一個人!有過峰回路轉(zhuǎn)的體驗、因禍得福的經(jīng)歷、被人鄙視的記憶,有過大開眼界的震驚、突破自我的喜悅、碰壁回頭的凝思,有過得時的僥幸、失時的嘆息、平淡時的閑趣,有過師長的提攜、家人的恩情、旁人的刺激,更有分明的夢想、不泯的心!因為有這些刻骨銘心的情感與故事,我才沒有枉費年華。分數(shù)、文憑不過是被我賦予意義的符號而已!我們每個人,何嘗不是如此?
我曾是一個笨拙的孩子,按北京人的話說:“這孩子怎么那么‘肉’?!比欢?,成長,不怕起點低。這不,“肉”小孩也可以數(shù)學(xué)獲獎,也可以考古箏九級;也可以跳級,可以在普通初中考年級第一;也可以在知名高中里以倒數(shù)的排名向命運絕地反擊;也可以在北大遨游學(xué)海,采訪外國元首,在多方實踐中尋找到人生的方向。
一千個人有一千種成長法,在本書中,謹以我的成長,向大家展示一種人生的可能性。今天,我們可以對教育有一千個抱怨:擇校難,考試煩,成長累,師資弱,機會少,學(xué)而無用……我太理解抱怨者的心情,更承認自己也曾被其中的問題困擾。然而,從另一方面,我們是否也應(yīng)捫心自問:做到最好的自己了嗎?堅持夢想了嗎?積極思考了嗎?全力以赴了嗎?掌握方法了嗎?還是,在心中的一隅,保留了太多的雜念、惰性和恐懼?親身體會告訴我,縱然現(xiàn)實不公,做好自己,便無悔。
本書以“講”和“談”的方式完稿:上篇講我從幼兒園到大學(xué)求學(xué)、成長、實踐的故事,包括四章,文字比較感性;下篇談我對求學(xué)、應(yīng)考的一些體會和經(jīng)驗,分享一些實用而有效的方法和技巧,包括六章,風(fēng)格比較理性。
在這個什么都能速成的年代,“15歲上北大”聽起來也像個速成品。然而,不得不說,我對成長的態(tài)度,是極其嚴肅的。寫作本書,絕不是引導(dǎo)大家走“捷徑”、投機取巧,相反,我想用通篇來闡述一個“勤”字。不錯,這是讓人聽得耳朵出了繭子的老生常談,卻也是我尋尋覓覓,多次企圖以其他理念替代它,卻終究于燈火闌珊處重逢,視為瑰寶的成長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