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引言(3)

約會心理學 作者:阿茲·安薩里


那天晚上我最終沒有去看樂隊的表演。我去了一個喜劇俱樂部,聊起自己這次可怕經歷,以及它在我內心深處引發(fā)的沮喪、自我懷疑,甚至憤怒,卻又無法言說的荒唐感覺,我得到了很多歡笑,但是又遠不止這些。觀眾們跟我似乎有了更深層次的交流。

可以說,觀眾當中的每一個男男女女都有自己的坦尼婭,他們有著自己的問題和窘境。我們都獨自坐著,盯著自己黑黑的手機屏幕,心中風起云涌。奇怪得很,我們都會遇到同樣的問題,但可悲的是,并沒有人知道這是怎么回事。

很快我就開始對一個問題著迷:為什么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在一件曾經毫不費力的事情上遇到了重重阻礙與挑戰(zhàn)?那就是尋找一份愛情。我開始詢問周圍的朋友,看看有沒有一本書能夠幫助我解決數字時代的愛情難題。我或多或少地找到了一些有價值的內容,但并不是我想要的那種經過全面、深入調查研究的東西。我想要的那本書根本就不存在,所以決定自己寫一本。

當我剛著手這個項目的時候,我想到了在愛情世界里的一些最明顯的改變——科技的發(fā)展,諸如智能手機、網戀,還有社交網站的興起。然而,隨著研究的深入,我發(fā)現愛情世界里的這些變化并不能單以科技的發(fā)展來解釋。事情遠不止這么簡單。在極短的時間內,我們尋找愛情和伴侶的整個文化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個世紀以前,人們會在住在附近的人中找到心儀的對象,然后雙方家人見面,最后他們像策劃謀殺那樣精心策劃一場大派對,這對新人就算是結婚了,接下來便是生兒育女,而那時他們可能才22歲。而現在的人們,用生命中最寶貴的幾年青春時光來尋找心中的完美戀人,自己的靈魂伴侶。我們用來尋求愛情的工具不一樣了,但是真正發(fā)生改變的是我們心中的渴望,更明顯的變化是,我們找尋的

出發(fā)點早已不同以往。

我越是深入思考這些變化,就越覺得自己不得不寫這本書。但我也知道,我,傻乎乎的脫口秀演員阿茲·安薩里,有何能耐獨自面對這么大的挑戰(zhàn)?所以我決定找?guī)讉€真正的聰明人來指導自己。我和社會學家艾里克·克里南伯格組成團隊,設立了一個龐大的研究項目,這個項目需要我們在全世界的各個城市進行數年的調查研究,還需要許多愛情與浪漫方面的專家的幫助。

在開始之前,我想向大家介紹一下這個項目,好讓你們了解我們都做了些什么,當然也包括還有沒做什么。這本書的各項數據源于艾里克和我在2013年到2014年之間的研究。我們進行了重點分組,然后在紐約、洛杉磯、威奇托、門羅(紐約州)、布宜諾斯艾利斯、東京、巴黎還有多哈,對數百人進行了走訪,而且不是普通采訪。首先,我們找到許多不同層面的人,與他們進行私人談話,分享了他們感情生活中許多的點點滴滴。第二點更妙,很多調查對象主動讓我們共享他們的手機,通過跟蹤他們的短信、郵件、婚戀網站信息和手機應用軟件,我們可以了解他們是如何與戀人溝通的。這些信息是具有啟發(fā)性的,因為我們能觀察到浪漫的邂逅是如何真實地發(fā)生,而不是去聽人們回憶起來的故事。因為我們的研究涉及

特別多的個人隱私,我們承諾匿名發(fā)布這些內容。這些故事中所有人的名字都是化名,這也是社會學研究中的一貫做法。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