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千古興亡多少事”(4)

部級領導干部歷史文化講座:傳統(tǒng)文化中的治國理政智慧 作者:國家圖書館


漢武帝在為政用人方面也有非常清醒的認識。漢武帝當了50多年皇帝,真正讓中國走上了制度建設。從制度建設,到疆域的拓展都是漢武帝的功勞。所以毛澤東說“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是有道理的。漢武帝敢于使用各種人才。他在文化上獨尊儒術。軍事上的人才有衛(wèi)青、霍去病。衛(wèi)青是一個家奴出身。霍去病去世的時候才20多歲。外交人才有張騫。科技人才有趙過。托孤的霍光也是人才。漢武帝曾有這樣一段話,也是《資治通鑒》留給我們的。他說:“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負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駕之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異等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保ā锻ㄨb》卷二十一)這話的意思是,我要立非常之功績就要用不一般的人才,所以他令地方推察有特殊才能的人。有些人如不好駕馭的馬,有放蕩不檢點的毛病,關鍵是怎么使用他們。漢武帝這個用人政策司馬光也非常贊賞。所以司馬光特別加了一個評論:“天下信未嘗無士也!武帝好四夷之功,而勇銳輕死之士充滿朝廷,辟土廣地,無不如意。及后息民重農,而趙過之儔教民耕耘,民亦被其利。此一君之身趣好殊別,而士輒應之,誠使武帝兼三王之量以興商、周之治,其無三代之臣乎!”(《通鑒》卷二十二)上有什么樣的政策,下就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人才。武帝好仁治,自然會有伊尹、周公之輩應命而生出來輔佐;武帝好長生不老,方士因此而進,因而有巫蠱之禍。司馬光最后歸結到還是領導。唐太宗在用人方面也是很有見地。他主張: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吧狭罘獾乱团e賢,久無所舉。上詰之,對曰:‘非不盡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豈借才于異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德彝慚而退”(《通鑒》卷一百九十二貞觀元年)。唐太宗讓封德彝推薦人才,好長時間都沒有人被推薦,唐太宗問他為什么?封德彝回答說:不是我不盡心,而是看見的都是普通人,沒什么奇才義士。唐太宗很生氣,說君子用人就像工匠用錘子、剪刀,都是各取所長,古代得天下大治,我也不能到古代去借人才,是你自己不知道人才,怎么能誣當今之世沒有人才?《貞觀政要》也說:用人如器。唐太宗強調用人關鍵是用其所長,容人之短。東方朔跟漢武帝講,“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朋”。水太干凈了就沒有魚了,把一個人的缺點看得太清楚就沒有朋友了。

漢武帝說疑人要用,用人要疑,只要在用人的時候有制度約束就行。房玄齡是唐太宗的宰相,唐太宗當了23年的皇帝,房玄齡當了21年的宰相。尉遲敬德因為房玄齡窩囊看不起他。唐太宗曾賞賜兩個女伎給房玄齡,房玄齡因為懼內而堅決不要,吃醋的典故也是從這得來的。但是唐太宗并不因為房玄齡性格窩囊而不讓他做宰相。他給他兒子寫了一篇文章叫《帝范》,講做皇帝的規(guī)范。其中有一段專門講用人,他說:

故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直者以為轅,曲者以為輪,長者以為棟梁,短者以為栱桷。無曲直長短,各有所施。明主之任人亦猶是也。智者取其謀,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無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無棄材,明君無棄士。

這段話的意思是,明主用人就像巧匠處理木材一樣,直的做車轅,彎曲的做車輪,長的做棟梁,短的做栱桷,取之長短,各有所施。明主用人也是這樣,有智能的取其謀略,有勇力的取其威猛,膽小怕事的取其謹慎。比如《西游記》,唐僧矢志不渝,有使命感;孫悟空武藝高超,能打走妖怪;豬八戒信息靈通,知道哪里有水哪里有食物;沙和尚忠誠、可靠、穩(wěn)當,所以他管理盤纏、官文。這些都是關于用人的問題。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