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句開場白是以問句形式出現(xiàn)的,一般人(尤其是男性)習慣直覺地回答,說出自己對明天的計劃。然而,兩個人的計劃不可能總是相同,例如這位老公便說:“睡飽一點,下午去逛大賣場,買東西回來煮,晚上可以在家看DVD,好好休息一下!”
語畢,老婆開始鬧情緒了,負面想法泉涌而出:“他根本不了解我。”“一點心靈相通都沒有,他不是我的真命天子。”如果無法察覺自己這些負面的情緒,接下來說的話往往帶有攻擊性,例如:“你這個人真沒活力!”“一點情趣都沒有!”“在家里煮是誰煮?你當然覺得是休息,那我呢?”
于是,男人覺得莫名其妙,無端遭受太太的敵意,萬一他也不諳說話技巧,或者因為自尊受到攻擊而惱怒,就會繼續(xù)針對字面爭辯:“沒活力?我平常工作很累,假日不能休息嗎?”“我沒情趣?你以前的男朋友比較懂情趣嗎?”“你根本沒煮過幾次飯!”
之后的唇槍舌戰(zhàn)可想而知?;蛘?,在老公回答了明天要做什么之后,就算太太不因失望而啟動攻擊,光是試圖推行自己的計劃,也可能讓老公覺得不受尊重:“既然已經(jīng)決定做你喜歡的事,何必要問我?”
其實,老婆說的“明天要做什么”,并沒有問句的意思。她只是想借此鋪陳,以便告訴老公自己的計劃。我不知道女人是如何養(yǎng)成這種說話習慣的,或許從小就被灌輸女生不該太強勢,所以學會把“意見”包裝成“討論”?
良好溝通的第一原則是:準確地表達訴求。
如果老婆說:“你猜我明天想做什么?”老公就會知道這段對話的任務是討論老婆的計劃,而不是自己的計劃,也就不會衍生上述的誤會了。
明明想說自己的計劃,甚至覺得勢在必行,卻用了詢問對方的句子。習慣這樣拐彎抹角的人,對溝通缺乏信心,擔心直接說出想法會引起反感或遭受否定,卻不了解這種談話方式正是溝通一再受挫的主因。
溝通要靠心理,而不只是道理。
寶貝,讓他帶
年輕時為了被帶領而裝傻、裝笨、裝可愛,
年紀漸長后,不想再浪費時間了,
如果伴侶不能帶領又不愿讓人帶領,
只會一起困在原地。
為了參與一個節(jié)慶活動,我開始學習 Salsa(薩爾薩舞,一種拉丁風格的舞蹈)。從前學過其他舞蹈,也知道一點 Salsa基礎,我以為這種在Pub就能教的東西不會有什么困難。雖然主辦單位寄來的錄影帶有點夸張,幾名專業(yè)舞者仿佛博命演出特技,把女生拋來拋去,或是倒吊在腰上飛快地旋轉。我想自己只要能正常地移動,不至于太過出丑就好,因此接下了邀請。
第一堂課,老師進來時,穿著全長的黑色皮衣,戴著皮手套,還有一頂壓低到把臉遮住一半的巴拿馬帽。老師大概是南美洲人,后面跟著三位黑人助教,他們都很高大,很酷,好像一伸手就會從褲袋里拔出槍來那么酷。
暖身之后,其中一位看起來最嚴厲的助教要求“第一次來的”跟他到教室另一邊,我也乖乖地跟過去。他開始教數(shù)拍子,從 “1-2-3-4-5-6-7-8”開始,再變成“ 1-2-3-拍手-5-6-7-拍手”。雖然很簡單,但其他“第一次來的”好像都沒有跳過舞,光是逢四與八該拍手就摸不著頭腦,開始踏腳后更是一團混亂。此時教室另一邊的學員已經(jīng)開始練習配對,眼看一小時的課程就要在數(shù)拍子中過去一半,我趁其他助教經(jīng)過時偷問:“照這樣看我應該不算是初學者,可以加入那邊嗎?”他同意帶我過去,但才剛轉身就被原來的助教制止了,他喝道:
“You!Not beginner?Come here?。阏f你不是初學者?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