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發(fā)現(xiàn)生活中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是一種本能

瘋狂行為學:來自猩猩的你,為什么總會失去理智 作者:戴維·迪薩爾沃


我們的大腦擅長從不同事物的類似特性中尋找規(guī)律,所以巧合會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其實不足為奇。心理學的先驅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認為,我們將巧合視為種種內在聯(lián)系,這些聯(lián)系會編織成一張不可見的網(wǎng)絡。他用“同步性”(synchronicity)來描述這種神秘的力量。一些關于新世紀(New Age)的書籍充分發(fā)揮了榮格對巧合的解釋,講述巧合的力量的國際暢銷書《塞萊斯廷預言》(The Celestine Prophecy)和各種跟風之作就是絕佳案例。

這種將經(jīng)驗、標志、圖像和觀念聯(lián)系在一起的沖動,源自大腦理解周圍環(huán)境的特性。正如我們之前探討的那樣,如果大腦沒有這種特性,人類早就滅絕了。但問題在于,和大腦的許多其他特性一樣,我們很難控制這種把事物聯(lián)系在一起的沖動。這種沖動出現(xiàn)的時候,大腦就會忠實地根據(jù)收到的信息“無中生有”。我們對此束手無策,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這種事一次又一次發(fā)生。

我們再來討論一個真實的例子吧。有位心理學家非常癡迷超級暢銷書《秘密》(The Secret)[ 譯者注:《秘密》是一本非常暢銷的勵志書,作者為朗達·拜恩(Rhonda Byrne)。],不僅自己愛不釋手,還推薦給病人讀。這本書的主要觀點是,人們可以通過“認為自己是富有的”等積極的自我暗示來改變命運。這位心理學家為了證明此書改變了自己的生活,向病人展示一張新型寶馬敞篷車的照片。她解釋說,這本書讓她確信,自己必須把精力都放在最渴望的東西(也就是這輛車)上,并時刻提醒自己“我會擁有這輛車的!”她自從這么做之后,無論在哪里都能看見這款車。(其實,最近幾天她看到這款車的次數(shù)不超過5次。)她認為,這正是積極自我暗示奏效的標志。即便是這樣一位訓練有素的心理學家也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在自欺欺人。她的注意力被那張寶馬車的照片吸引了,導致大腦不停從她路過的地方截取相似的圖像。她沒有搞清自己大腦里發(fā)生的事,還以為積極的自我暗示真能給她帶來一部寶馬呢。

即便你認為自己在這方面沒什么問題,也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落入圈套——盡管它可能不會像機場的例子那么戲劇性。商家每天都在運用心理學家稱為“聚類錯覺”(clustering illusion)的理論,通過安排商品的擺放次序誘導客人購買商品。比方說,如果柜臺里有3款藍光播放器,按價格從高到低排列,那么中間那款肯定是賣得最好的。所以,商家也會據(jù)此來定價。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我們會不自覺地把商品排放順序和產(chǎn)品質量聯(lián)系在一起(價格最貴的質量最好,價格第二貴的次之,價格最低的質量最差),雖然這二者可能毫無關系。實際上,中間那款播放器的質量未必比價格最低的那款強。零售商明白這個道理,所以給便宜的商品標個高價也能賣出去。

大腦會做出這些聯(lián)系,因為這是它的職責所在。大腦的適應性還沒有完善到能應對各種復雜的情況,比如當前復雜的商業(yè)環(huán)境。我們需要時刻牢記這一點。更有意思的一點是,我們希望每個結果都能對應一個原因,如果沒有的話,大腦也很樂意創(chuàng)造一個出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