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xiàn)有法律框架內(nèi),對言論的限制必須慎之又慎,對謠言的治理和懲罰必須嚴格按照法律行事。
——學者展江撰文稱微博謠言止于法治和信息公開。
一個無知但充滿社會責任感的人,可能還不如一個無知但沒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因為前者會給社會帶來更大的破壞力。
——清華大學副教授劉瑜說。
我做不到像有些人,既能在賺錢的圈子里頭混一圈,又跑回非賺錢的圈子里混一會兒。我沒有這么高的智商。
——普利茲克獎獲得者、建筑師王澍解釋自己為何推掉商業(yè)地產(chǎn)項目。
有個調(diào)查問中國人民主是什么,大部分人回答是“為人民服務”,就是politicsforthepeople,而西方人認為民主是politicsbythepeople(民治)。
——在清華大學哲學系任教的加拿大籍教授貝淡寧說。
20多年社會生活給我的最大啟示是:當許多同齡人都陷于時代的車輪下,那些能幸免的人,不僅因為堅強,更因為信仰。
——《人民日報》評論部主任盧新寧說。
當法律不符合天理時,當你不得不在良知和律法之間掙扎的時候,你應該選擇站在天理的一邊。
——經(jīng)濟學者張維迎在“中國企業(yè)家論壇夏季峰會”上表示。
當不能跟你對話的時候,小清新常會說一句“好吧”,潛臺詞是中止對話,不想發(fā)生爭執(zhí)。他們還有一句“你贏了”,很溫和理性。我們這個年齡就一定要說清楚,最后就是打架。很憤怒,非理性。
——學者張檸認為“小清新”有自我啟蒙、自我解決、自我治療的能力,這讓他們能夠抵御外部的傷害。然而帶來的問題是,大的時代問題誰去關注?
先有王大師還是先有信徒,也是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命題。我傾向先有信徒。亟須被騙的人積累到一定程度,街上隨便哪個變戲法的都能化作大師。
——“氣功大師”王林遭到質(zhì)疑。網(wǎng)民“賈行家”如此評論。
很多簡單的道理,非讓大師反復言說,信眾才能反思一步,實在是一種怠惰……今天問完醫(yī)患關系,明天求解國際局勢,大師可不是百度谷歌,會被大家玩壞的。
——《南方都市報》刊登評論,分析了星云大師和心靈雞湯等流行的原因。
這些天看到的,都是些讓人難受的新聞。充滿戾氣的社會像個大火藥桶,不知道什么時候就會發(fā)生爆炸,不知道哪里就是生命的出口。我們這些小民,且莫談更大更空的東西,還是先力所能及,從自己從身邊做起,對他人多抱一分春風化雨的善意吧。為別人,更為自己。一會兒出門,先向電梯里的陌生人問個好。
——導演胡淑芬的一條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