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歆無忽[1]:若未有異德[2],蒙恩甚厚,將何以報?董生[3]有云:“吊者在門,賀者在閭[4]。”言有憂則恐懼敬事,敬事則必有善功而福至也。又曰:“賀者在門,吊者在閭。”言受福則驕奢,驕奢則禍至,故吊隨而來。齊頃公[5]之始,藉霸者之余威,輕侮諸侯,虧跂蹇之容[6],故被鞌[7]之禍,遁服而亡[8],所謂“賀者在門,吊者在閭”也。兵敗師破,人皆吊之,恐懼自新,百姓愛之,諸侯皆歸其所奪邑,所謂“吊者在門,賀者在閭”也。今若年少,得黃門侍郎,要顯處也。新拜皆謝,貴人叩頭,謹戰(zhàn)戰(zhàn)栗栗,乃可必免。
【注釋】
[1]忽:輕忽。
[2]若未有異德:若,你;異德:特異出眾的德行。
[3]董生:董仲舒。
[4]吊者在門,賀者在閭:吊喪的人在門口,賀喜的人在街口。
[5]齊頃公:齊頃公(?―前572),姜姓,呂氏,名無野,齊桓公之孫,齊惠公之子,春秋時期齊國國君,公元前598年―公元前572年在位。
[6]虧跂蹇之容:這里指齊頃公戲弄四國使者的典故。齊頃公六年(前593)春,晉國大夫郤克、魯國大夫季孫行父、衛(wèi)國大夫孫良夫和曹國公子首四人一同出使齊國。其中,郤克眇目,季孫行父禿頭,孫良夫跛足,公子曹駝背,齊頃公見到之后,覺得很好笑,就安排了四個有同樣殘疾的仆人給他們御馬。結果四位使者大怒,回國之后請求國君出兵攻齊。跂蹇,跛足。
[7]鞌:通“鞍”。即齊晉鞌之戰(zhàn)。公元前589年,郤子為報齊國羞辱之仇,借魯、衛(wèi)求援之機,發(fā)兵攻齊。主戰(zhàn)場為鞌,故史稱“鞌之戰(zhàn)”,齊國大敗。
[8]遁服而亡:換衣逃亡。指齊頃公在鞍之戰(zhàn)大敗后,為求脫身,不得已與大夫逢丑父交換衣服,而得以脫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