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理想的父母,是真心愛護子女的父母。
其次,是不愛子女自己也意識到這件事的父母。
最壞的,則是并不愛自己的孩子,卻認為自己深愛著子女的父母。
當然比最壞更惡劣的就是,在情緒上虐待子女,卻深信自己是愛著他們的父母。這樣的父母常常以愛的名義對孩子實行情感暴力。
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埃里?!じヂ迥贩Q這樣的人為善意的施虐者。著有眾多精神分析著作的卡倫·霍妮稱這種行為為虐愛。在現今的日本社會中,這樣的父母為數眾多。
類似這樣的情感暴力,并不只局限于親子關系,夫妻之間、朋友之間,乃至公共場所中隨處可見。
這就是這本書要討論的主題——情感暴力。有情感暴力傾向的人常常會站在“我都是為你好”的道德制高點上。
“我都是為你好”這句話就像一把心鎖,會束縛對方的內心,成為控制對方的武器。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常常會認為自己正在做一件道德高尚的事情,實際卻是在折磨對方的身心。他們一邊滿足自己施虐的沖動,一邊自詡為圣人。
他們認為自己即正義,是因為這種施虐的行為披上了“愛”的外衣。他們常常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并非出于愛,而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掌控欲。
無論是父母、夫妻,還是上下級關系,出現這種情況,實際上都是出于對自己的絕望,想讓對方變成自己理想中的樣子而已。
最難分辨的是,他們用弱小去包裝這種暴力的時候。比如,當他們說:“只要我多犧牲一點,就可以了吧?”
虐待如果以虐待本身的面貌示人反而比較簡單。但是,當虐待偽裝成了道德觀念,問題就變得復雜了。施虐者、受虐者、旁觀的第三者都會很難分辨其真?zhèn)?。所以,他們才會像白蟻一樣,在旁人不知不覺中腐蝕了日本社會。
現今的日本,不會因為經濟原因或是遭受外部攻擊而倒塌。但是,被這些如白蟻般的施虐者侵蝕,從內部崩壞的可能性卻極大。
弗洛姆曾這樣評價會實施精神虐待的父母:他們戴著以道德為名的面具,束縛子女對生活本身的渴望。日本現今的年輕人非常沒有朝氣,缺失了對生活本身的追求,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