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精蟲發(fā)現以后,惟卵惟精兩派遂起爭論,彼此辯難;17世紀末期和18世紀歐洲的學術界,頓呈非常熱鬧的氣象。他們各有各的立場,各有各的論據,辯論激烈之狀,空前未有。我們很想在本章上,對于兩派的見解及其爭論各要點,作一客觀的考察。
一、兩派學說內部的意見
惟卵說者雖信胎體預藏于卵中,精蟲的作用完全是次要的,只有激動、感奮的效力,絕非孕育胎兒的主因,但是對于卵中含胚胎的數量究有若干,惟卵說的同志中間已有兩派不同的意見。第一派人(Malebranche可作代表)主張卵中包有無數的胚胎;但是斯瓦麥達姆主張卵中胚胎的數目應有一定,但其總數必在千萬以上。這就是我們在第一章里所說的那些主張?zhí)缀险撜叩囊庖?。至于另一派人的代表就是法國外科醫(yī)生和解剖學專家代俄尼斯(Dionis)和波里雅克大主教(Cardinal de Polignac),他們雖信卵為生殖主體,但不贊成累代胎體內外套合的理論;他們以為每個卵中只有一個胎體。至于下代胎兒的根源則在他的生母出了娘胎以后才誕生的。所以前后各代的胎體并非同時存在,乃系陸續(xù)發(fā)生。
至于惟精說這一方的理論也不能完全一致。他們爭辯之點,有在胎體套合與不套合上,有在胎體的成熟程度上,有在精蟲發(fā)育的地位上。
另外,有些惟精說者則以精蟲形體雖極微小,然其內部卻能包有多數人類的種子。有的人以為這些種子的數目是無限的,有的人以為是有限的。他們都想在精蟲上建設胎體套合說,格式全與卵中所見的一樣。精蟲套合說的人竭力反對第一個女子有傳播后代的特權,而主張第一個男子具此無上的優(yōu)點。人類累世的淵源不在雌體,而在雄體。
至于德國大哲學家和科學家來布尼茲(Leibnitz,1646~1716),他以為當時的科學已經證明生物既不能由發(fā)酵的動作中生出,則其種子必然先生物而存在;這樣的種子既不能因生物之生殖而增加,也不能因生物的死滅而減少。這些種子只能改變、展開、被包、被裹或脫走。所謂世代的更替,就是這種子的發(fā)育和生長而已。所謂死亡,就是這些種子的包藏和減縮而已。生物的死亡只是將軀體上粗陋的部分破壞了。這時候動物既然脫卻粗陋的體軀,他的精致部分便返回生發(fā)此物時的種子時代。這類種子可伸、可縮、可大、可小。